体育是助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有力抓手。“一带一路”为推动区域体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契机,积极开展“一带一路”体育公共外交,对于传递中国“好声音”,凝聚中国“正能量”,服务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带一路”体育公共外交的两大价值

“一带一路”文化先行:体育公共外交的实践价值

“一带一路”倡议贯穿亚欧大陆,跨越中华、印度、中东、西方等多个文明区,文化的差异必然会给“一带一路”的建设带来一定误解、阻力。“一带一路”,始于经贸,拓展于文化,在推进中应发挥文化桥头堡作用,“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充分开展公共外交是必经之路。以体育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双线推进,既能达成沿线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增强区域各国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又能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提升我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步伐与力度,强化对区域各国的文化影响力。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大型体育赛事塑造国际形象。体育赛事“整合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的共同效应”,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之一。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淡化政治色彩,突出文化符号,在媒体、电视、网络的帮助下呈现在全球公众面前,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第二,塑造体育明星的外交使者新形象。体育选手是体育外交最直接的参与主体,通过体育明星,他国能直观地认识到该国的风貌,拉近两国距离。如姚明、李娜已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第三,“走出去”的领导人体育外交。习近平主席的“足球外交”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亲和力,拉近了与国际社会、媒体间的心灵距离。2015年访英期间,习近平参观了曼彻斯特城市足球学院,并与英国时任首相卡梅伦、球星阿圭罗共同拍摄了一张火爆全球的自拍照,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

“一带一路”立体公共外交的建构:体育公共外交的理论价值

中国目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公共外交活动,在组织框架、传播体系和品牌打造等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实施主体和操作方法上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外交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已经难以独撑国家的公共外交大局。主要表现为:主体太单一,公信力尚需强化;容易陷入单向思维,忽视了公共外交的本质是双向互动;忽视了公众对公共外交的参与和塑造。公共外交作为一种影响外国公众的传播活动,从行为主体上看,可以分为政府公共外交与非政府公共外交。应官民联手,开展形式多样的“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用国际通用的话语去阐释中国价值。如体育外交、宗教外交、城市外交、企业外交等,这种立体公共外交概念更加重视双向互动,兼顾了沿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均衡发展。

体育参与公共外交丰富了外交形态,体现了外交立体化发展的趋势。从早期的乒乓外交、奥运外交到近期的首脑体育外交、运动员公共外交使节等,发掘了体育参与设置国际议题的能力,体现了公共外交的亲和性、直接性、公开性。作为沟通各国“草根”阶层最有效的工具,体育进入跨文化传播单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体育赛事、体育明星等开展的体育公共外交,展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区域体育公共产品,形成了强大的政治认同能力。从本质上说体育是一种精神活动、精神产品,已超越民族、宗教成为文化输出的先锋,不同文化形态下的运动项目都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反映了人类共同的追求。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