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各国民众心间的友好之河充分涌流”

主持人: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上,有来自60多个国家、十几个国际组织的中外嘉宾400多人积极参与,各国代表讲述了不少饱蘸感情的民心故事。这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民心相通”的强烈诉求。在您与国外智库、政界等的交往当中,是否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赵磊:先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国家大多是新兴市场国家,其民众对中国相对熟悉,因为很多都在地理位置上相对接近,或在历史上有过交往。但原来他们关注更多的是经济,因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对他们有很大吸引;今天,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这些国家开始对中国的方方面面着迷。比如我们在中亚去调研的时候,很多年轻人对中医药很感兴趣,一是因为喜欢里面的文化和历史,一是因为他们学了推拿、针灸后,可以在自己国家找到工作,甚至自己创业。“民心相通”要准确切入,就要找准受众的兴趣点进行针对性供给,让他对这些方面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强化相互的情感链接。

再看不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相关国家,比如英国、澳大利亚。我此前到英国伦敦政经大学交流,一位副校长告诉我,全校只有四五位教授研究中国,而现在全校研究中国的达到了四五十位。交流结束回国后,我便收到了该校教授发来的邮件,表达了和我合作研究“一带一路”课题的意愿,而且该课题是他们自己设立的。捷克也如此,一位捷克智库负责人向我介绍了他们当前的一项研究:“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见,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很多国家不止民众关心中国,知识精英们也开始更加具体地关注和研究中国。

翟崑:“民众”是一个很广的概念,作用于民心相通的有很多领域,例如医疗卫生、体育、科技、文教等等。我很希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召开之后,能起到深化常态交流、汇集各方力量的作用,并且为沿线国家的民间交流选取一些试点示范,形成一些制度安排,让各国民众心间的友好之河充分涌流。

主持人:成绩喜人,但问题与不足仍然存在。在这里借用赵教授谈到“一带一路”建设时的一句话:打通发展痛点,仰望人文高点。对于民心相通来说,痛点在哪里?“高点”是什么,又该如何实现?

赵磊:我曾经把“一带一路”建设简单归为两个阶段,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打通发展痛点,因为中医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所以我们要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痛点”,进而帮助他们“打通”。比如说巴基斯坦为什么欢迎中国去?它缺电。有些城市一天20个小时缺电,什么样的工业都受不了。所以中国电建企业到了巴基斯坦很受欢迎。当然,痛点不仅出现在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所以最好的合作叫什么?叫两厢情愿,一拍即合。

但更要仰望人文高点。我们和世界打交道,如果不在理念和文化方面发力,只是借助于经济手段,很容易被视为“会走路的钱包”,我们的很多项目就会成为物理性存在,对周边环境、世道人心无法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通过人文交流引发“化学反应”,要细水长流、久久为功,读心、暖心,最终通心。这是第一个难点。

第二个难点是什么?一定要把“一带一路”内涵实质讲清楚,不能将其窄化为产能合作、各种项目,也不能将其泛化、虚化,给人一种无所不包的印象。要想科学发展,必须边界清晰。

我认为“一带一路”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经济层次,不回避向各国讲经济红利,我和你都要有获得感,不是能一个发红包,另一个闷头只管抢。大家要共商、共建、共享,真正把这个当成共同的事业。第二个是文明层次,我们要强调文明互鉴,进行文化交流、教育交流、旅游合作等。第三个是全球治理层面,向世界提供秩序治理的有效公共产品。

第三,民心相通要有案例。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以理服人”的工作,这很必要,但还需进一步“以例服人”,用鲜活的案例去吸引各个国家参与到“一带一路”中来。

最后,“一带一路”要做好智慧对接。过去的“一带一路”建设更多地进行战略对接、规划对接和项目对接,未来应进一步达成智慧对接、舆论对接和行动对接,让智慧起到穿针引线、修桥架梁的作用。

以上是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未来的发力重点。此外还有一些,比如语言问题、人才问题等等,都需要下大力气去解决。

翟崑:我觉得最大的“痛点”,是我们人文交流的民间度还不够。怎样真正发挥民间社团、民间企业、民间资本等力量去推进民心相通,这很关键。比如我认识一家人,爷孙三代都学缅甸语,都在为缅甸做贡献,他在缅甸能够发挥的作用可能比很多官员更大大。再比如中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已经在沿线各国做了不少扎实细致的工作,他们去推进民心相通可能更有基础。再比如民间资本。怎么把他们调动起来服务于沿线各国的民心民生,就是一条特别重要的路径。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