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深入丝路东段的汉朝使节
为解除北方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率匈奴人甘父和100多名随从离开长安,但在河西地区为匈奴所获,被送到漠北单于庭。单于拘留了张骞,但未加虐待,还嫁女给他为妻生子。但张骞却不忘使命,十余年后寻机逃脱,到达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大宛派人送他们到康居(阿姆河以北粟特之地),康居又把他们送到大月氏。虽然张骞尽力劝说,但大月氏人不愿意联合汉朝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只得归还,途经今新疆南部,最终回到长安。张骞虽然没有达到说服大月氏与汉朝结盟的出使目的,但他在西域辗转十多年,第一次给中原人带来了西域地区丰富而可靠的消息。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劝说乌孙迁回河西故地,与汉朝共同对付匈奴。张骞本人直接到乌孙,他派出若干副使分别前往康居、大宛、大月氏。此时乌孙首领猎骄靡已年迈,不能控制部落,而各首领不愿再回河西故地。不过乌孙派出使臣随同张骞回汉,向汉朝进献乌孙马。
敦煌壁画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天山南路与天山北路两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黄瓜、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东西方的商人们纷纷沿着张骞探出的道路往来贸易。从那个时代起,西域与中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西域历史从此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亚与中原之间的“丝马贸易关系”正式开始,中亚草原成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如果说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的建立使从地中海到中亚的商路贯通,马其顿亚历山大的东征使这条商路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话,那么大月氏、乌孙的东迁和张骞的出使又使这条交通线向东伸及中原,丝绸之路从此全线贯通。
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家
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或作三宝,生于云南昆阳县知代村,作为回回幼童被明军虏阉,被分配至燕王朱棣府中为太监,渐受信用,燕王夺位后受赐姓郑。郑和自幼好学,身为回回人,与西亚天方有天然的联系;又入佛门,利于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沟通。
永乐三年(1405年)夏,郑和率船队自苏州刘家河(即今江苏太仓浏河)行至福建。同年冬趁北风经占城、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岛巨港)、苏门答腊(今苏门答腊岛之萨马朗加)、南巫里、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最后抵达古里(今印度西南沿海之卡利卡特)。苏门答腊在古代是东南亚—孟加拉湾地区主要的航向分流中心。郑和船队多次从这里派分船队分赴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榜葛剌(今孟加拉国)、锡兰山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等地。第二和第三次航海的最远目的港都是印度的古里。其中第二次出使时在锡兰山立汉文、波斯文和泰米尔文3种文字石碑,颂扬了锡兰佛教之盛,及明船队向当地佛寺布施之事。
郑和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第四次出洋,抵波斯湾忽鲁谟斯(今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第五次出洋是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冬,其大半航线与第四次同,抵达忽鲁谟斯,再沿阿拉伯半岛西南行经阿丹,渡红海进入东非,访问沿岸诸地而后返回,船队回到中国的时间是永乐十七年(1419年)夏。第六次为永乐十九年(1421年)冬,忽鲁谟斯等16国使臣归国,成祖遣郑和率船队同行。明朝船队及其分遣队造访了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剌哇、甘巴里等许多国家。
青铜塞种武士,新疆伊犁巩乃斯河南岸出土,新疆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