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正在经历新的蜕变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美关系无论在规模、形态还是性质上都发生了新的重要变化。《上海公报》签署那一年,中国的GDP规模不足1000亿美元,美国是1万亿美元,中国仅相当于美国的不到1/10。2015年,中国的GDP达到10.8万亿美元,已是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美国则是17.8万亿美元,双方之比为1:1.7。

2016年中国首超加拿大成为美国最大的货物贸易伙伴,中方数据显示两国贸易额尽管因汇率、经济环境等因素有所下降,但仍达5196亿美元。2015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年度流量首超美国对华,2016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达300亿美元。截至2016年底,美财政部数据显示中国仅次于日本为美国第二大债权国,持有美国国债1.2万亿美元。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空间活跃,已开通了90多条往返中美的航线,每天平均有1.4万人在两国之间往来,目前有超过30万中国学生在美留学。

一个当年《上海公报》谈判和签署者都未必能料到的现实是,中美关系只用不到半个世纪时间便真正成长为一组世界性的大国关系,更形成事实上的竞合关系--既互为重要合作伙伴、又互为主要竞争对手,彼此协调合作和竞争摩擦都遍及双多边和全球层面各个领域。中美实力差距的迅速缩小预示着两国关系的“历史交叉点”即将到来,多种分析预测中国最快将在2030年前后实现GDP超美。这一赶超趋势已对双方处理彼此关系的心态和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说进入新时期的中美关系有哪些变化最显著,那么可以认为,除了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结成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便是中国处理对美关系的自信不断增长、设置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一方面,美国继续自视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决意保持领先优势,同时通过强化同盟关系、追求绝对安全的方式维护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另一方面,中国的利益范围持续拓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的实力不断增长,与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战略利益冲突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因中国实施“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合作等倡议,美国对中国正另起炉灶构建新的国际体系的猜疑变得深重。过去两年多,美国国内掀起对华政策辩论,主张放弃对华接触政策的声音不绝于耳。

中美关系重新面临“向何处去”的疑问。日益突出的复杂现象是,在两国高层接触和各领域对话磋商密切活跃、彼此利益更加深度交融、重大问题协调持续不断的同时,两国社会制度和价值形态的不兼容、金融和经济利益的摩擦冲撞、地缘战略的相互竞争纠缠在一起,矛盾更加复杂难解,中美关系积极面的增长不足以压制消极面的扩大,双方仍不能确立足以将这一关系导向比不对抗不冲突更高精神境界和合作层次的根本共同利益,相反,那种认为把对方视为敌对国家和战略竞争者有利于凝聚国内共识、主张在各自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去对方化”的声音开始以“政治正确”的方式压制、驱逐那些主张中美协调合作的声音。这样的现象才是导致越来越多希望中美关系好起来的人逐渐丧失信心的根源,也是未来中美关系不稳定因素滋生的土壤,同时还是人们在热议“逆全球化”时有意无意忽略了的现象。

近年国内围绕中美关系的讨论可谓沸反盈天,一直存在着一种不健康的现象:每当两国产生摩擦,“中美必有一战”的声音便高亢不已;如遇双边关系显示改善迹象或重要高访进行,“中美携手共治世界”的梦噫又一片繁盛。当芸芸众生已经麻木了风中摇摆之时,冷静、深刻的思考显得尤其珍贵。思考的核心问题应是:中美关系的确定性应如何培养,双方合作的理性目标如何界定?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