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丰碑·和平永续】煤油灯下的星火:军校学员走进抗战旧址,续写强军答卷
编者按: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网开设《血色丰碑·和平永续》专栏,追忆英烈事迹,探访抗战遗址遗迹,阐释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旨在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
晨曦微露,古城西安的青砖黛瓦在薄雾中隐现,青石板路覆着一层薄霜。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的朱漆门徐徐开启,微风裹挟着历史的沉郁扑面而来。展厅中央,一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静立展柜,灯罩裂痕如蛛网蔓延,却依稀能窥见往昔微弱却炽热的火光——那是曾引燃无数青年奔赴延安的星火。
此刻,一群穿着笔挺迷彩服的军校学员静静伫立灯前。学员队长王肃凝视灯芯焦痕,微微压低的嗓音透着沉稳:“这簇火苗,曾照亮林伯渠同志笔耕不辍的寒夜;今日,它更照亮你们逐梦沙场的征程。”
旧址忆先烈
步入展厅,褪色的灰布军装前,学员李凯桥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字。讲解员提及张露萍烈士英勇就义前的呐喊时,他低声对战友说:“17年前汶川地震时,在4999米高空,15位勇士临危受命,上演了生死盲跳。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大校喊出‘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如今我终于明白,这正是‘抗战精神’的延续。”展柜旁的老式发报机被阳光镀上一层金边,仿佛仍能听见“滴答”声穿透时空,与新时代的通信兵头盔上的信号灯遥相呼应。
穿过回廊,《新华日报》“团结抗战,保卫河山”的标题下,学院蓝天号强军思想学习兴趣小组成员正在录制微党课视频。组长司宜恒指着周恩来同志批注的影印件说:“今年以来,我们集中研读课程思政相关材料,结合教育者在课程思政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撰写的理论文章被《基层政工读物》杂志收录。”玻璃展柜倒映着他们胸前的党徽,与报纸铅字叠印成跨越时空的誓言。
红脉传薪火
后院的老槐树下,青砖地面裂痕纵横。讲解员指向树根处一道深痕:“这是敌机轰炸留下的弹坑,当年办事处的同志用槐花煮水为伤员消毒。”如今,弹坑已被填平,但槐树年轮中仍嵌着几枚弹片。树旁电子屏重现 1938年爱国青年高歌《黄河大合唱》的场景时,合唱团的学员们自发列队,将《强军战歌》的旋律融入历史回声。带队的邓畯政委感慨道:“抗战精神不是陈列品,你们用战备拉动全优的成绩、用学科竞赛陈列的奖项,让它活在新时代的脉搏里。”
在复原的“救亡室”内,学员杜忠浩正用数字化沙盘推演某防卫方案,桌面投射的蓝光与锈蚀的钢笔形成奇妙对话。去年,他带领团队在全军军事建模大赛上获得了二等奖,教员在给他的祝贺词中写道:“键盘上跃动的手指,接续了煤油灯下疾书的笔锋。”半页《论持久战》手稿旁,VR眼镜静静陈列——历史智慧与科技强军的对话,在此刻无声涌动。
青年担使命
夕阳西沉,旧址门前,军校学员们面向党旗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铿锵誓言响彻云霄,与风中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党旗相互辉映。放哨岗亭的铜钟被轻轻敲响,与远处建筑工地上的轰鸣声同声共振。这声音,仿佛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响,让人回想起当年办事处通过秘密电台发出的电波,更让人感受到新时代强军兴军的坚定步伐。
训练场上,传来大四学员体能联考的捷报:2021级毕业班全体学员个人考核课目总评通过率100%、优良率76.39%,取得显著进步。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誉,更是对先辈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学员们表示,他们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誓言,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
(作者系空军工程大学卞华棋、吴森俊)
编审:张艳玲 王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