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风景·春日敕勒川|钢铁长龙奏响北疆发展 “三重奏”
【编者按】春潮奔腾,敲响了奋进的鼓乐;艳阳普照,照亮了逐梦的征途。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图景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以磅礴之力重塑神州大地的肌理。从北疆林海到江南水乡,从西部绿洲到东部海岸,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值此万物竞发之际,"我的铁路风景·春日敕勒川"融媒体系列报道将镜头聚焦祖国北疆。这里,横贯草原的钢铁动脉与蜿蜒千里的生态屏障交相辉映,呼啸而过的复兴号列车与跃动生机的敕勒川原野共谱华章。请您跟我们一起乘着春风,穿越连接古今的绿色廊道,在钢轨与青草的交响中聆听生态文明的铿锵足音,于速度与诗意的交融处见证美丽中国的时代叙事。让我们共同执笔,为这幅跃动着生机、升腾着希望的春日长卷注入新时代的注解。
“敕勒川,阴山下”,千年牧歌唱不尽草原的辽阔,而今天的敕勒川,一条钢铁巨龙正以绿色之名浸染着这片土地。包满铁路,全长262.69公里,南起“稀土之都”包头,北抵中蒙俄经济走廊桥头堡满都拉口岸,不仅是作为国家“五纵五横”铁路网的关键通道,更是黄沙与绿洲较量的战场。如今,包满铁路正以三重变奏演绎着生态文明的草原牧歌,成为连接资源、贸易与民生的金色纽带。
铁色脊梁定格流动沙海。在包满铁路沿线,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工务段的治沙工们如同扎根沙海的梭梭树,以血肉之躯对抗风沙的暴虐。他们顶着烈日以钢钎为针、麦草为线,织就防沙固沙“安全网”。有人将青春熬成白发,有人把家安在工区,他们用“沙不退、人不撤”的倔强,将这条铁路从昔日的“沙阻车停”蜕变为“绿进沙退”的生态走廊,诠释着 “人进沙退” 的坚定信念,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治沙的壮丽篇章。
金线穿珠激活文明脉搏。当风沙退却,钢铁动脉开始输送大地的馈赠,包满铁路化身“稀土专列”,将白云鄂博的“工业黄金”送往全球产业链;它牵引着煤炭、铁矿的物资,让“中国制造”的脉搏更加雄浑。2024年,经此线路的矿产运输量同比翻倍,满都拉口岸过货量突破1015.88万吨,首次迈入“千万吨级贸易口岸”门槛,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流量密码”。治沙的绿意与资源的金脉在此交融,证明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枷锁,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荒漠中开出的不仅是列车,更是一条通向共赢的现代丝路。
慢拍牧歌唱响发展年轮。中国高铁已成为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亮丽名片,但包满铁路仍保留着6853次“草原慢火车”,牧民的羔羊、学生的书包、游子的乡愁,在“哐当哐当”的节奏中交织成歌。这列时速不足100公里的火车,用“慢”守护着草原的呼吸,用“暖”串联起牧区的温情。慢火车用26年未变的票价守护着草原的体温,让快时代始终保留着等待的站台。当车轮与铁轨细语呢喃,共同富裕的叙事在慢镜头中愈发清晰。
从黄沙蔽日到绿染钢轨,从资源孤岛到开放门户,当“绿皮长龙”继续向北延伸,我们听见的不仅是汽笛轰鸣,更是人与自然和解的号角。钢轨如弦,绿洲如谱,一首绿色发展的壮歌正在阴山脚下激荡,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铿锵节拍,更是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永恒史诗。
策划:唐佳蕾 王艳丽
制图:宋佳琦
文字: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