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AI对话Z世代·“假如我上会”丨青年科创“后浪”呼吁设立产业导师,政协委员回应添动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本网独家>

AI对话Z世代·“假如我上会”丨青年科创“后浪”呼吁设立产业导师,政协委员回应添动力

2025-03-07 13:5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3月7日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春节前后,DeepSeek火爆出圈、人形机器人亮相春晚……中国科技创新以朝气蓬勃的姿态闪耀全球。

中国网数字人记者小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这不仅为中国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能,更以夺目之姿向世界昭示,中国实现科技强国梦想的磅礴力量与无限潜力。

将民营经济置于中国发展的大坐标上,中国不惧风浪的底气正是来自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接续奋斗,以及优秀人才的持续涌现。加大对青年科创企业、团队的扶持,促进成果转化,是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在科技崛起的漫漫征途中,科创领域的“后浪”,将如何稳稳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他们心怀何种期望,又面临哪些困惑?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博士,同时也是中国科技企业的青年创业者余宣庆,给出了新思路、提出了新建议。

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博士、“智悦云创”创始人余宣庆

目前,余宣庆正在用大学所学的AI知识打造年轻人认知操作系统提升平台,他所创设的“智悦云创”科技中心正通过“场景化学习”和“思维计算”咨询服务,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解决方案。

余宣庆在创业过程中发现,真正具备产业经验、市场敏感度和实操能力的导师严重不足,部分高校创业学院组织的融资指导、商业计划书培训等活动呈现“碎片化”现象,导致大学生创业团队在跨学科协作中存在明显短板,技术型创业者对商业化策略制定存在认知盲区,市场运营成员对技术前沿动态缺乏系统了解。除此之外,股权架构设计、工商注册等专业服务获取成本高,缺乏产业链上下游对接渠道,创业团队亟须“产业导师”的帮助。

基于这些痛点,余宣庆深入思考,并在2025年全国两会前夕提出一份《关于产业导师兼职高校就业创业顾问常态化的建议》,他希望通过制度设计,将产业界的专家资源引入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切合实际需求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打破“信息差”,提升实践能力和行业认知。

余宣庆建议,聘请产业界专家担任高校就业创业顾问,实现每所高校对接10个重点行业,给予产业导师“高校特聘研究员”等学术身份认定,增强其参与高校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设立“金导师”“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等奖项,以激励更多产业界专家参与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除此之外,结合开发与智能化需求相匹配的系统,设置“创业门诊”在线咨询功能,为学生提供法律、财务、商业化策略等方面的实时指导。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商文江

这份“建议”迅速得到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与回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商文江,常年关注高校青年群体和产业人才的发展。对于这份“建议”,商文江表示认同。他认为,这与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有较强关联性,应发掘从企业业态观察整个产业状态的专业型“产业导师”,为青年科技创业者提供从静态到动态的全方位商业指导。在导师之外,他也非常认可市场环境的重要性,对于青年科技创业者或青年创业者而言,国家和地方的相关部门可适当放宽限制和约束,给他们大胆放手去做的勇气和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齐向东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齐向东对此也表示认同。他非常重视对青年科技创业者和“草根创业者”的创业生态营造,认为这将是中国民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源泉和动能。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青年科技创业者和“草根创业者”的支持政策已比较全面,关键在于如何落地。只要继续优化这一“土壤”,势必会让中国经济焕发更多生机。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薛立胜 闵令超

总策划:蔡晓娟 赵萱

执行策划:刘佳

文字:仝选

编审:韩雅洁 张艳玲 王月博

智能体、数字人、H5开发:王岳

拍摄:孙晓彤 孙超 魏建立 米凯

编导:周海伟

后期:刘佃水 贾红亮

【责任编辑:仝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