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中国网评】鲁比奥的座席空了,多边主义的灯亮了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本网独家>

【中国网评】鲁比奥的座席空了,多边主义的灯亮了

2025-02-26 14:4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2月21日,二十国集团(G20)外长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闭幕。这场本应凝聚全球治理共识的会议,却因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的缺席而蒙上阴影。与此同时,中国外长王毅在会上提出的明确主张——以“团结、平等、可持续”为核心的多边主义路径,则成为推动国际合作的时代强音。

中美两国外交价值取向的差异,折射出当今世界秩序重构中的深刻矛盾:一边是固守霸权逻辑的单边主义,一边是倡导协商合作的多边主义。这场博弈不仅关乎G20的未来,更决定着人类究竟是走向分裂,还是实现共同发展。

鲁比奥的缺席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理念的自然延伸。自2025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美国外交呈现出鲜明的单边主义特征:从冻结对南非的援助资金并抨击其国内政策,到制裁国际刑事法院以袒护以色列,再到以“议程设置不符合美国利益”为由拒绝参与G20对话。美国正以“退群”“甩锅”“对抗”三板斧,将单边主义推向极致。

这种姿态的本质,是美国对多边合作机制的傲慢否定。G20本是各国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而成立的全球经济治理核心平台,其宗旨是促进大国协调与南北合作。然而,如今美国却将这一机制视为“负担”。其背后原因无外乎两点:其一,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引发众怒,美国担心在经贸议题上沦为“众矢之的”;其二,南非将“全球南方发展优先”纳入议程,触碰了美国维护霸权秩序的敏感神经。鲁比奥的缺席,是美国既不愿承担国际责任,又恐惧新兴力量崛起的狭隘心理作祟。

与美国的缺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G20舞台上展现的大国担当。王毅外长提出的三点建议——做世界和平的守护者、普遍安全的缔造者、多边主义的捍卫者,绝非空洞口号,而是植根于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内在理念。

以“团结”超越分裂。面对地缘政治冲突,中国主张“对话总比对抗好,和谈总比打仗好”。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方支持一切和平努力,包括美俄共识,并强调需兼顾“全球南方”国家关切;在巴以冲突问题上,中国努力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停火决议,促成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坚持“两国方案”与“巴人治巴”原则。中国劝和促谈的中立立场,与美国煽动阵营对抗的冷战思维孰是孰非,世人自有公论。

以“平等”对抗霸权。中国将“全球南方”崛起视为历史必然。王毅在会上特别呼吁,提升“全球南方”的代表性和话语权,支持南非设立人工智能任务组、推动非洲工业化合作等倡议,这体现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诉求的真切回应。中国还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以期打破西方技术垄断。而反观美国,其“优先主义”要求盟友亦步亦趋,甚至不惜以制裁胁迫他国服从。这种“教师爷”做派已在“全球南方”国家中引起普遍反感。

以“行动”兑现承诺。从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到推动公正能源转型,中国将多边主义精神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例如,中非合作的“十大伙伴行动”涵盖数字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发展等领域,旨在通过能力建设而非附加条件的援助,帮助非洲实现现代化。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与美西方“口惠而实不至”的援非计划形成天壤之别。

当今世界正处于“秩序重构”的关键期。美国试图通过“脱钩断链”阻滞世界的多极化进程,通过“遏华制华”维系其全球霸权。但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错误选择正在将美国导入歧途。从欧洲盟友与其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分歧,到“全球南方”国家对“美国优先”的集体抵制,单边主义遭遇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

曼德拉曾说:“破坏和平轻而易举,缔造和平的人才是英雄。”鲁比奥的缺席,一方面让G20少了些许杂音,另一方面也让世界更清晰地听见了中国声音。当美国忙于“筑墙自困”时,中国正高举多边主义的明灯,照亮全球治理的变革之路。G20会场内外的这场无声较量,已悄悄为世界未来的走向埋下伏笔。

编审:蒋新宇 张艳玲 蔡晓娟


【责任编辑:高霈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