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本网独家>

如何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形象?2024战略传播论坛热议中国城市国际传播

2024-06-19 13:3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6月19日讯(记者 彭瑶)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在日前于江西抚州举办的2024战略传播论坛上,如何做好中国城市形象塑造与中国城市国际传播成为热点话题。

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形象

论坛期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评估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围绕国际媒体舆论影响力、海外新媒体矩阵传播力、海外网民关注热度、城市海外传播网站建设和城市国际朋友圈构建等五大维度构建中国城市国际形象指数,对全国337座城市进行了全面的国际形象评估。

报告显示,城市的国际形象与城市整体发展态势紧密相连。中国城市的媒体融合传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过去十年间我国各城市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开设账号数量逐年上涨。在国际媒体关于我国城市的报道中,英语占比为86%,非英语媒体对于我国城市有一定的关注度和信息报道上的需求,但我国国内媒体的小语种信息供给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情况。

报告从形象建构方面将城市分为引领型、发展型、潜力型三大类型。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武汉、杭州、成都、南京、青岛、宁波、厦门、深圳、景德镇、苏州14座城市脱颖而出,共同组成了中国城市国际形象的“先锋队”。近两年国际声量有所提升的发展型城市中,西安、天津、佛山、合肥不断巩固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哈尔滨、泰安、扬州、泉州、吉林、南昌展示出较强跃升势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长沙、昆明、普洱、东莞、无锡、德州、淄博、抚州、大连在生态宜居、经济动能、文化魅力方面拥有各自独特资源,潜力较大。

就提升城市国际形象,报告建议,中国城市可以充分利用文化、经济和科技资源,推动三者更好地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国际话语权;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拓展与非英语国家间的文化互动与信息共享,主动向世界传递声音;打造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城市IP,不断提升城市平台和知名度,引领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借助微短剧展现中国城市独特魅力

让海外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除了城市宣传片等传统方式,有没有更新鲜有趣的载体?2024战略传播论坛将目光投向了微短剧。在微短剧新潮下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分论坛上,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微短剧赋能中国城市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

“作为视听出海新势力,微短剧是新时期视听国际传播的新增量,是技术创新、创意突破的新成果,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和文化认同的召唤。”国家广电总局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视协融媒体研究委员会秘书长张延利认为,一方面,要有治理、有引导、有扶持、有激励,推动微短剧行业告别野蛮生长;另一方面,也要为地方微短剧的国际传播提供必要资源和平台,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标、风俗等特色元素,将其融入微短剧中,展现独特魅力。“以国际传播为目的进行微短剧创作,开始就要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区域、目标人群,找到受众和用户画像,不要奢望一部微短剧全球通吃。”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教授刘俊表示,做好跨文化传播,要易于被海外受众接受,把视觉符号、情感、价值等提炼出来进行当代化转换,让青年人、海外观众喜欢看。同时,微短剧或类似形态的跨文化产品一定要嵌入生活,换化到大家的刚需和自然的生活状态。此外,不仅要重视宣推,还要重视对宣推效果的研判,通过数据实实在在了解目标受众喜欢什么,愿意看什么。

苏州市委网信办副主任陆怡以“窗、闯、创”概括其对微短剧和城市传播的期待——抓住窗口期,特别是以“微短剧+文旅”打造城市国际传播的新模式,创精巧之路,实现量质齐飞,解码产业化,布局好平台,让微短剧释放出巨大的产业价值和文化输出力。

“城市‘宣传片+微短剧’作为一种创新的传播手段,增加了跨文化叙事的趣味性和亲和力,借助海外新媒体传播,可以吸引更多海外用户尤其是海外青年群体的互动点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长略智库负责人卢永春说,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的生产和传播路线,更好地推动包括微短剧在内的网络优质文化的发展和生产,将微短剧与中国城市国际传播有效结合,让中国城市借助微短剧这个新的载体向国际讲好中国故事。

编审:魏婧


【责任编辑:彭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