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本网独家>

新质百科 | 未来五年,它将突破性解决电动汽车“里程焦虑”

2024-05-06 08:3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编者按: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校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不仅起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枢纽作用,更是不断激发人才发展创新潜质的孵化器。

今天起,中国网推出“新质百科”系列策划,深度剖析技术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同时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揭秘“新质中国”的奥秘所在。

中国网5月6日讯 (记者 刘佳)近期,小米SU7的正式发布,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使人们对我国新能源技术发展有了更高期待。

小米SU7采用CTB一体化电池技术,该技术通过全球最严苛的热失效安全标准,进一步提升了整车的安全性。在该技术的加持下,小米SU7的标配CLTC续航里程达700公里。但这与动力电池的更高目标仍有一定距离。专业人士预测,再过5年至8年,全固态电池将实现批量装车,届时,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将再创新高,突破性解决车主的“里程焦虑”问题。“得全固态电池者,得电动汽车的天下”,这是一场全球科研团队的较量,中国新质生产力已经做好迎战准备。

IMG_2824.gif

全固态电池缓解车主“里程焦虑”和“安全担忧”

固态电池根据是否含电解液,分为半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专业人士认为,全固态电池或将成为动力电池的终极解决方案,这不仅源于其超强的稳定性将从根本上解决液态锂电池装车所造成的安全隐患,也因其能量密度的大幅提升,进一步增加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延长电池寿命。

“安全在哪儿?这还要从电池的结构说起。”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向峰告诉中国网记者,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液态锂电池结构可以拆分为:正极、电解液、隔膜、负极,液态电解液能够很好地促进锂离子的迁移,从而实现供电。但弊端是,有机液态电解质也极大增加了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如果未来使用高容量富锂锰基氧化物材料作为为正极的话,还会加快其电压衰减的速度,影响电池使用寿命和续航里程。全固态电池恰恰为这两个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全固态电池以富锂锰基氧化物为正极材料,电解液被固态电解质所取代,结构稳定,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全性的问题。”刘向峰说。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另一大的特点是具备其高比容量。据中邮证券等机构的研报显示,目前,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的理论极限在350Wh/kg左右,而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有望达到500Wh/kg。这将进一步缓解电动车主的“里程焦虑”。

IMG_2825.gif

全固态电池技术成为全球竞逐焦点,中国正在发力

“谁掌握了全固态电池技术,谁就掌握了电动汽车的未来。”刘向峰的话,直接揭示了全固态电池在未来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关键性地位,这也是中国新质生产力聚力的重要领域。

据中国能源网报道,此前,东风岚图、赛力斯等相关车型已搭载半固态电池。蔚来汽车也表示,其搭载150kWh半固态电池包车型预计将在2024年实现量产,能量密度为360Wh/kg。长安汽车则计划在明后年推出半固态电池车型。就海外车企而言,宝马、丰田、日产、大众、现代、本田等,计划于2025年至2030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装车。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实现批量装车的固态电池均为半固态,刘向峰认为,真正实现全固态装车至少还需要5年至8年。其间,还有一些技术壁垒亟待攻破,这也正是全球竞逐的焦点。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实验室里,中国网记者找到了破除这项技术壁垒的“钥匙”。

富锂锰基氧化物作为高性能全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理想选择。但如何为它选择合适的固态电解质“搭子”,是各国科研团队的研究重点。刘向峰的团队通过界面设计与调控,首次构建基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和石榴石型氧化物固体电解质高性能全固态电池。同时,该团队还提出“竞争配位诱导效应”的新概念,以确保在室温下离子电导率、界面稳定性均达到稳定。该固态电池具有高比能、高循环稳定性和低电压衰减等优点,同时低碳环保且成本可控。这项研究,无疑加速了全固态电池实现全面装车的进程,也为中国在全固态电池研究领域“领跑”全球增加了更大胜算。

IMG_2821.gif

新质生产力“秘钥”关键在于“新质人才”培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既是龙头,也是枢纽。多年身处科研一线和教学一线的刘向峰,对此深有感触。

作为“枢纽”,刘向峰认为,高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实质性合作与交流,破解实验室与产业界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让产业需求真正可以下沉到学术界、下沉到实验室。作为“龙头”,高校在相关领域“新质人才”的培养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刘向峰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简要概述了高校在“新质人才”贯通培养方面的探索。“从本科阶段实施导师制,让本科生在夯实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以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增加他们科研实践的机会。通过科研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能力,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刘向峰自2014年起,便参与本科生的教学与培养,在他的学生中,不少从本科阶段就已经参与到国家重点项目中,深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动手实践,甚至发表专利和论文。多年与本科生接触并参与本科招生,刘向峰认为,应尽早让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与追求,他建议从基础教育阶段加强科学家进校园等相关活动,增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同时,拓宽选才路径,“不以第一学历论英雄”,让更多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有机会走入更高学府,加入到新质生产力的科研队伍中。

ae16eb05b4b39c35ca2bf3d90d858c1.png

总监制:薛立胜

监制:蔡晓娟 赵萱 刘鹏飞

策划:刘佳 王岳

文案:韩雅洁

拍摄及后期:孙晓彤

编审:张艳玲

【责任编辑:刘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