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空壳村”踏上“甜蜜路” 黑土地生出“致富经”
中国网2月9日讯(记者 韩雅洁)春节喜庆的气氛笼罩着辽宁省庄河市吴炉镇英烈士村。2月7日,中国网记者来到村中,恰巧赶上村“两委”联合庄河市清水慈善开展一年一度的患病家庭慰问活动。村委会门前整齐地摆放着慰问品,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聊着天……看着这派祥和的景象,很难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农业产业单一、村集体经济匮乏、历史债务沉重、老龄化严重的“空壳村”。这一状况是如何改变的呢?这要从“空壳村”踏上“甜蜜路”的故事说起。
村委会门前整齐的摆放着慰问品。 中国网记者 韩雅洁 摄
惠农资金强助力 “甜蜜”产业落户村集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作为英烈士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辉深知这一要义,带领村“两委”不断尝试寻找让村民增收,过上好日子的出路。
因一次巧合,王辉从一名采购商口中了解到葡萄种植业这一高附加值产业,便立刻动身前往考察。“我看着那一片片绿绿的葡萄,深受震撼。我就想着,同样是老百姓,为什么他一亩地赚1万元,咱一亩地赚500元,还得看天吃饭?”经过这次考察和后续的多番研究,王辉坚定了引进高附加值产业的决心,并决定先将“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带进村子。“我们不靠山,不靠海,但我们土地资源好,可以在这方面做文章。”
近年来,英烈士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供图:刘宁/辽宁省庄河市吴炉镇人民政府党委宣传委员)
2018年,英烈士村成立了农民股份合作社,准备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了提振村民们的信心,王辉前前后后带领近500名村民外出考察了十余次。目标产业有了,但村里一没钱,二没技术,怎么办?2019年,英烈士村抢抓机遇,争取到“大连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村扶持资金项目”资金206万元。这笔资金的注入,让英烈士村如涸鱼入水,在50亩村民弃耕的流转土地上,建起来20座连体日光塑料大棚。按照“土地股份合作制+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种上了“阳光玫瑰”葡萄30亩。“现在最主要的是国家政策好,党的政策好。在关键时刻,我们得到了国家的政策帮助。”说到这里,王辉的语气中难掩兴奋。“之后,我们就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带头把这个产业做起来了。”
英烈士村党总支书记王辉采摘“阳光玫瑰”葡萄。(供图:刘宁/辽宁省庄河市吴炉镇人民政府党委宣传委员)
2020年,葡萄产业为村集体增加净收入5万元,2021年起,年均净收入达到20万元。“我们是村集体自主经营,把钱赚到自己村的口袋里。国家投钱让村里壮大起来,村里壮大起来之后,才能取之于民,惠之于民。”王辉说:“我们最穷的时候,连工资都开不出来。现在,我们村一共604户,户户通上自来水,解决了用水安全问题,这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说到这里,王辉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有了产业,老百姓有事干,有地方赚钱。”
打通“水果+蔬菜”产业链 英烈士村“拔节生长”
面对成绩,王辉没有止步。在政府的牵头下,一次参观的机会,让王辉再次盯上了蓝莓产业。执着的王辉先后争取到产业提升项目和民族乡镇建设项目等资金。2023年,该村建起标准化温室大棚9个,其中,6个棚用来发展蓝莓产业,其他3个用以从事蔬菜生产。同时,借鉴此前的经验,发展草莓、西红柿设施农业200亩,形成“水果+蔬菜”的特色产业模式,这给村民们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草莓正值成熟季,村民正在草莓大棚里采摘草莓。春节期间可以卖个好价钱。 中国网记者 韩雅洁 摄
不论是葡萄还是蓝莓种植,全村上下都是从零摸索着干。其中,蓝莓品种选取了从智利引进的两个品种,采用了水肥一体技术。栈房屯村民组长年胜当肩负着6个蓝莓大棚的管理任务。110米长的大棚,他每天要走上四五个来回,每一盆都要看一看,保证滴灌设备运作正常,如果赶上下雪,半夜要赶紧起来把棚盖上。蓝莓苗刚种下的时候,有一点风吹草动,他都要跑出去请教一下技术人员。就这样一次次请教,再结合着看书,年胜当也成了半个“专家”。
年胜当向记者展示蓝莓,他说这是希望。 中国网记者 韩雅洁 摄
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年胜当仍语带惊喜,介绍蓝莓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你看这一小盆,能结3斤,你看这串,长得多好。最开始,我看着那一点点苗,就想着,这能长大吗?现在结果了,真正觉得俺们书记选择的对。”
王辉查看蓝莓生长情况。 中国网记者 韩雅洁 摄
从2023年5月16日种植开始,6099棵蓝莓,棵棵健在,硕果累累。在被问及苦不苦时,年胜当很肯定地说:“苦,但村里投入这么大,你不管理好,说不过去。”他接着补充道:“俺们书记一天跑过来五六趟。他要强,干一样要成一样,他过的是‘大家’。”
就这样,在上行下效中,英烈士村团结一心,一片欣欣向荣。
即将成熟的蓝莓。 中国网记者 韩雅洁 摄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让村民们得到了更多实惠,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有产业就有就业,我们解决了当地很多老百姓的就业问题。老百姓有就业,才能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谈及下一步计划时,王辉说:“过完春节,我们计划建电商平台,把老百姓的东西卖出去。未来,我们还要做更多的惠民工程。”
采访的最后,王辉说起一位90多岁老党员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让他深受启发的话:“在村里干活,一定不要有私心,手别伸太长。以前是为人民服务,现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编审:刘佳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