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30日讯(记者 彭瑶 赵晓雯)2021年5月13日晚,在北京出差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志愿服务处副处长向超与远在乌鲁木齐的妻女通过视频对话。他问四岁的女儿:“想爸爸了吗?知道爸爸在哪儿吗?”女儿说:“爸爸在村子里。”

女儿所说的村子,是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乔达乡古勒巴格村。2018年,向超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到古勒巴格村驻村,一干就是3年。虽然任期已满,但在年幼孩子的记忆中,爸爸只要不在家,就一定会在那个遥远的村子里。

向超(左)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受访者供图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向超留疆工作已经16年了。2005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带着“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满腔热忱,向超乘坐50个多小时的火车,从山东东海之滨来到祖国最西部的边疆。“我的父母很支持我的决定。爸爸是党员,也曾是军人,因为我近视无法参军,他很希望我去西部磨练,体验边疆生活。”

一年后,向超通过公务员考试,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录用,此后分别于2015年和2018年两次到南疆驻村。第二次驻村的古勒巴格村是个维吾尔族村庄,距离乌鲁木齐超过1600公里,向超刚抵达时,这里还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约为45%。

“那时候村里经济水平、卫生环境状况都不好。基层党组织也比较涣散。”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向超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稳定、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基层党建和群众工作。尽管曾有一次驻村经验,向超依旧觉得压力很大,但面对压力,他并没有选择退缩。“我的角色变了,以前是队员,把分内事干好就行了。现在是第一书记,要处理全村的工作,带好村委会和工作队,统筹协调驻村力量,责任更大了。但是我相信,人家能干我就能干,不能畏惧退缩,往前走就有出路。”

对向超而言,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全新领域,标准是什么?怎么脱?平时善于用笔的宣传干部,面对南疆的“农活儿”还是感到相当陌生的。但向超通过不断学习,逐渐了解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要求,并且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过程中,逐渐把这些脱贫标准变成古勒巴格村的现实。

向超(右一)组织志愿服务队帮助村民收割小麦。受访者供图

驻村要驻到群众心里

古勒巴格村300余户村民的房子沿路建设,全长有8公里。上任伊始,向超花了一个月时间挨家进户走访,在村脱贫“作战图”上,标注了从第一户到最后一户的位置,以红橙黄绿四色分别标注月收入低于4000元以下、4000-4500元、4500-5000元、5000元以上的家庭。通过包户住户,和村民一起吃饭聊天,同劳动、同学习,向超不仅很快与乡亲们熟络了起来,也了解了每家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这些都便于他今后“对症下药”。

村里年满60周岁以上的贫困老人,按国家政策享受低保;有年轻劳动力的家庭,每家每户至少帮扶一人就业;对无法外出就业、在当地开展劳动生产的,按照国家小额贷款政策扶贫;房子不达标的,按国家安居房政策帮扶;对少部分“以吃低保为荣”的村民,向超苦口婆心地劝说,引导他们通过劳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村子里除了传统的核桃、红枣产业,还盖起了食用菌大棚,集体养鹅、养驴、养羊,收入不断提高。向超在村里建设六间门面房,优先租用给贫困户,一年租金仅4000元。“有一个贫困户租了门面房开烤肉店,月收入四五千。”向超说,脱贫攻坚要保持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应该考虑得更长远。门面房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最终又通过村里的各项帮扶政策回馈到贫困户身上,这样就能把钱给用“活”了。

向超除了带领村民一起脱贫,还主动帮助村民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一位村民农忙时被割伤了手,去民办医院就医后无法报销。向超一边帮他通过申请民政救助等途径获得补偿,一边向村民们解释定点医院报销政策。村里五保户想修羊圈,向超找村里人一起帮忙为他建起了棚圈。有村民家里卫生条件脏乱差,向超就带着志愿服务队一起帮他打扫,几次下来,村民也不好意思了:“你们别来了,以后我自己打扫。”

回忆起三年驻村时光,向超说,驻村要和群众打成一片。“驻村要驻到群众心里去,不然就是走形式。”

向超(左)组织在村民大会上表彰2020年度优秀村民。受访者供图

幸福的生活源自党的好政策

2020年1月24日,向超驻村的第723天,也是他在这里度过的第三个大年三十。他在朋友圈的“驻村日记”里写下“有幸今生三年驻村脱贫攻坚,无悔岁月凝心聚力和谐安定”,以此迎接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到来。当年8月,古勒巴格村通过县上验收,退出贫困村序列。

新建的村史馆里,陈列着不少古勒巴格村脱贫前后的对比照片。毛驴车变成了电瓶车、小汽车,老水渠变成了用水泥修建的防渗渠,老百姓住上了通水通电的新房子……“村里还建设了群众工作站、党群服务中心,听取群众诉求。”向超相信,安居乐业与社会稳定相辅相成,好的生活一定能坚定他们跟党走的信心,“通过身边的变化,我们让群众感受到,幸福生活来源于党的好政策。”

2018年和2020年主题党日,向超分别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到于田县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参观,学习库尔班·吐鲁木大叔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模范事迹,和老兵们扎根边疆、屯垦戍边的英雄壮举。每周一,向超组织村民举行升国旗仪式、开展国旗下的宣讲活动,培养村民的爱国情怀。他常对村民们说:“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勤劳致富,让生活越过越好。”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向超在工作的同时,也不忘“传帮带”,将自己的工作方法教给村支部书记。“光给村里做一两件事是不够的,还要把村干部们慢慢给带出来,这才是我们夯实基层基础的根基。”

向超的努力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离开古勒巴格村那天,乡亲们为他送行,一一与他合影留念。一名大学生拉着他说:“书记,你回乌鲁木齐之后别删我微信,我以后可以再联系你。”向超的手机里,还存着老乡们的电话,现在还不时会有想念他的老乡发来问候:“想你了,回来看看吧!”

驻村工作给向超留下的宝贵财富,不仅有难忘的回忆和维吾尔族的“亲戚们”,还有遇事从容不迫的心态。“驻村这么不容易的事都坚持了3年多,脱贫攻坚这样完全陌生的领域也能攻克,我以后做任何工作都很有信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们同一批从自治区到南疆扶贫的第一书记有1289人,在新疆的村第一书记超过一万人。我只是他们当中最普通的一个。”向超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到祖国边疆支援建设。2020年,向超参加母校山东科技大学校团委举办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线上宣讲会,为师弟师妹们分享了自己在新疆的经历。“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他鼓励同学们主动参与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新疆驻村第一书记系列采访】

中国发布丨记驻村第一书记陈诚:不是我在驻村,是这个村住进了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