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观看效果更佳
图为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殡仪士兵在殡仪馆火化室副主任魏童的引导下,将放有逝者遗体的棺木放置火化炉火化。中国网记者 陈维松 摄【点击观看组图】
“在这里,只谈生死,不说‘你好’,不道‘再见’。”八宝山殡仪馆的火化室副主任魏童对中国网记者说。北京死亡人口遗体的四分之一是在八宝山殡仪馆火化的。数字背后,是一群“生命摆渡人”鲜为人知的努力。
图为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室副主任魏童。中国网记者 陈维松 摄
一条逐渐被理解的路
魏童今年37岁,自2007年从部队转业来到八宝山殡仪馆,今年是他从事殡葬行业的第11个年头。
曾经是副连职参谋的魏童,从一名军人成为了殡仪服务人员,让他的母亲难以接受:“咱们即使回家种地,也不去做这种工作。”面对母亲的不解与担心,犹豫之后的魏童,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这份职业。
魏童说:“殡葬行业最累的是殡仪馆,殡仪馆最累的就是火化室。”全天24小时轮班制的火化工作,平均每天要完成大约70具遗体的火化任务。“最多的一天达到119具,节假日更不能休息。”
从初级学徒到现在的专业火化技师,从第一次的小心翼翼到现在娴熟的操作,数不清的多少次的烫伤……除了这些经历,魏童说自己是走在一条逐渐被理解的路上。
2015年,魏童参加了由民政部主办的全国首届遗体火化师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了第一名,获得了特等奖。那天,魏童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了自己获奖的消息,这也是他第一次跟朋友分享自己的工作。
让他惊喜的是,获奖消息一经传开,亲朋好友纷纷转发。“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与肯定,说明了普通大众对殡葬行业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魏童说。
图为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室副主任魏童演示火化炉火化系统。中国网记者 陈维松 摄
专业技能打造火化团队
八宝山殡仪馆的火化室内宽敞明亮,火化炉智能化程度提高,有的设施还是触屏操控。魏童说,对这些设备的使用,需要严格的专业化操作。
“火化过程中,要对火化炉的的工作状况进行随时处置和调整。更重要的是,要事先掌握逝者的基本情况。逝者的年龄、身高、骨骼和健康状况,以及死亡原因、冷藏时间、随葬物品等都会影响火化时间和流程。”魏童说。
2017年,魏童火化工作室成立,现有20名男火化师。他们都是80后、90后,全部具有中级以上的火化室职业资格证书,在理论和实际操作等多方面有着过硬的能力。整个工作室成员中,共产党员占到了一半。
对于高强度的工作,魏童和他的团队更注重完成质量。“家属信任我们,我们更要重视操作的专业。提升设备硬件水平,提升软件管理水平,提升人员服务水平,我们努力达到全行业领先水平。”
图为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室副主任魏童检查火化炉系统内部运行情况。中国网记者 陈维松 摄
更懂生活更理解生命的意义
魏童说,近十年整个殡葬行业发展变化非常大。“曾经殡葬行业更关注火化技术专业度的提高,近十年更关注的是对逝者的人性关怀。”
在魏童心里,对家属最好的安抚就是收到洁白的逝者骨灰。“殡仪服务的全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恰当、严肃,用人性关怀去对待每个逝者,让逝者家属的悲痛获得平复。我们要做到对逝者最终的人性关怀,让遗体火化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差错,这是我们应尽的社会义务,也是我们这个行业基本的职业道德。”
2014年10月9日,魏童的女儿出生。为人父的魏童,说自己更加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作为一名殡葬从业人员,每天都会看到生离死别。因此,我们更懂生活,更理解生命的意义。成为一名父亲之后,我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状态。”
(文字/赵晓雯 仝选 编导/尚阳 策划/仝选 摄影/陈维松 摄像/赵超 宋桉柢 叶文亮 剪辑/赵超 吴佳潼 宋桉柢 陈玮琇)
往期回顾
帧像 | 人大党代表谈教育公平:让学生快乐地学 老师快乐地教
帧像 | 全国人大代表谈儿童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亟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