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快报》3月23日文章,原题:从“落后生”到“模范生”,中国知识产权的蜕变之路 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一度被视为知识产权的“狂野西部”,其声誉常受到专利侵权问题的困扰。毕竟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才出台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但这种情况早已成为了过去,近年来,中国对于专利、商标的法律和战略框架进行了重大改革。
2024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能够实现这一成就,源自其采取的具体措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已令其法律更加现代化,更加符合国际标准。
2014年,中国成立了首个专业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机构,到今天,中国已经拥有一个由多家专业诉讼处理机构组成的网络,通过现代计算机工具,将专利申请与法律纠纷联系起来。
此外,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21年还引入了创新措施,譬如将药物专利期限延长;2024年又纳入了“诚信原则”,以避免欺诈或滥用专利和商标申请。
现在,中国的法院能够更加公正地适用知识产权法律。针对中国美国商会成员的一项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公司不认为中国的知识产权执法阻碍了它们的投资,相比2006年的评价大幅提升。2023年出版的一份半导体安全报告显示,当下美国公司选择管辖权时,更倾向于在中国,而不是在美国提起诉讼,因为这样更容易获得政策保护,以阻止诉讼产品的销售。
2024年4月,为进一步提升专利审查高速路(PPH)的用户体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布加入中美欧日韩知识产权五局合作的“PPH改进倡议”。相比之下,美国的专利体系框架却被认为面临调整,软件、医疗、商业等领域的专利变得更加难以保护,这一倾向正在剥夺美国人创新的机会。(作者罗宾·里瓦顿,董铭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