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2024丨听,创新的突破
从自主研制的AG60E电动飞机成功首飞到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上线,从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到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2024年,一批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1月17日靠泊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量子芯片是量子计算机的核心组件,其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是量子计算迈向实用化的关键一步。”“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硬件研制团队负责人孔伟成说。
2024年1月6日,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它匹配本源第三代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搭载72位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共有198个量子比特,真正落地了量子芯片的批量自动化测试,量子计算机的整机运行效率大大提升。
9月20日,在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参观者在参观“本源悟空”超导量子计算机模型。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硬件研制团队负责人孔伟成介绍,“我们未来的目标是,量子计算能够形成稳定的、实用性算力,与‘超算’‘智算’一起协同发展,形成更加强大的‘中国算力’,共同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澎湃动力。”
2月27日,5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盛世龙在深圳蛇口邮轮母港附近海域上空飞行。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1月,我国自主研制的AG60E电动飞机成功首飞;2月,5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盛世龙首次实现从深圳到珠海飞行;3月底,国产民用载人飞艇“祥云”AS700完成首次转场飞行……今年以来,低空经济领域“新”事不断。
11月27日,丰翼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一架无人机搭载着快件从珠海飞抵深圳蛇口集装箱码头附近的起降点。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御风未来飞行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谢陵说,“经过这一年的发展,也可以看到今年的低空经济关注度更高了,更多的人能理解我们产品未来应用的可能性了。”
哈尔滨市平房区工业信息科技局局长廖晓芳说,“低空经济一头牵着制造业,一头连着数字经济、新消费业态,蕴藏着推动产业升级、激发新业态的巨大潜能。”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创举。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说:“嫦娥六号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和一项世界第一,即突破了月球例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球智能采样技术,月背起飞上升技术,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再次创造了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
11月13日,观众在观看拍摄嫦娥六号任务取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样品。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嫦娥六号任务从月球背面采样带回1935.3克珍贵样品,为开展月背相关研究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科学家通过分析嫦娥六号月球样品,获得人类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填补了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
这是9月24日在月球样品实验室拍摄的月球样品。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24年11月30日晚,在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总体技术部副部长项大林说,“我们愿携手商业火箭和卫星客户,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航天发射新模式新机制,促进我们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助力中国航天强国建设。”
作为“新增长引擎”,商业航天2024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9月11日,中国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突破。
11月29日在海南文昌拍摄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发射工位和等待发射的长征十二号火箭。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这是我们优必选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它有41个自由关节度,它的身高是一米三。”优必选科技人形机器人交付负责人熊竟闯介绍说。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和通用大模型迅速发展,赋予了人形机器人强大的泛化能力。2024年2月22日,位于中国深圳的企业优必选公布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经在新能源汽车企业蔚来的工厂开展“实训”,与人类协作完成汽车装配及质量检查作业。
6月26日,在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工作人员与熊猫机器人“优悠”握手。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北京理工华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佘浩田说,“从控制算法、核心部件、电机还有关节来突破人形机器人这个技术,现在人形机器人可以跳高达到0.5米,然后跳远达到了1米,奔跑速度达到了7.5公里每小时。”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据预测,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6月26日,在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工作人员对人形机器人Walker X进行测试。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时不我待。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创新步伐,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6月28日,在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人形机器人TORA-ONE展示抓握能力。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2024年,向“新”发力的中国,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一个“新”潮澎湃的中国,精彩无限,未来可期。
在位于吉林长春的中国一汽红旗制造中心蔚山厂区总装车间内,生产线上的智能机器人对车辆轮胎轮毂进行装配作业(2024年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统筹:吴炜玲
记者:赵泳、曹力
编导:董琳娜
配音:王帅龙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