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打造一流湾区 勇立时代潮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纪实

2024-12-03 02:36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开栏的话: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全新定位:“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使命在肩,重任在身。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以来,粤港澳三地同心勠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路相通、城相融、心相连,力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再创辉煌。

即日起,新华社推出“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大湾区篇”行进式报道,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全景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气象、新进展、新成就。

仲冬时节,北国风雪已至,珠江口畔依然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高铁14分钟跨越深港,横琴口岸最快20秒通关,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元……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5年多来,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南海之滨拔节生长。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滔滔珠江回荡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要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

弄潮儿向涛头立,高举旗帜向未来。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正在书写新的发展篇章。

打造“双循环”战略支点

面朝南海,风暖花开。

12月初的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宜人时节。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对内开放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强有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正成为各界共识。

——聚焦重大平台,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发展新空间,坚定不移推动更高水平开放。

在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已入驻汇丰、瑞银等420家金融机构,并成为港资金融机构进入内地“第一站”。前海管理局常务副局长黄晓鹏说,前海高度重视与港澳规则衔接,打造新时代“制度创新策源地”和“改革开放试验田”。

在南沙,期货、航运和数据三大交易所已落户,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启动运营。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刘炜说,南沙锚定“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重大战略性平台目标,在新兴产业、对外开放等方面加快开展首创性改革探索。

旅客从横琴口岸过关(2024年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在横琴,往来琴澳人员在横琴口岸最快20秒就可完成通关,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已开立账户170多个。广东省政府横琴办主任聂新平说,横琴将全力实现琴澳一体化发展,推动资源要素更加便捷地流动。

俯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2023年8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在河套,科研人员可通过福田保税区“一号通道”自驾或者乘坐跨境巴士便利往来深港,深圳数据交易所跨境数据交易规模全国领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署长曾坚朋说,我们将用好河套“一区两园”的优势,奋力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

——扩大对内开放,多圈层、多层级、多形式地扩展对内经济联系,融入国家统一大市场建设。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联动的琼州海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在产品研发和成品制造关键环节合作……粤港澳大湾区扩大对内开放稳步向前。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粤港澳大湾区直面冲击。在巩固提升对外经济联系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正积极扩大对内开放。

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说,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探索各类新机制,加强与其他国家重大战略协同联动,着力拓展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纵深。

——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向纵深推进大湾区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广东考察时提出:“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高标准建设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要继续推进改革,抓好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同向共进。”

今年11月29日,《海关支持广州南沙创新发展新一轮措施》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深化改革再添新举措。

通过在体制机制方面加快改革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粤港澳规则衔接、制度对接走向纵深,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争创高质量发展示范地

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经济发展质量最高、最具“含金量”的地区之一。

——向融而进,车畅人兴财旺。

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正向着更深层次的融通前进,呈现出车畅、人兴、财旺的新气象。

车辆行驶在深中通道上(2024年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流量巨大的跨江通道群。深中通道通车118天,车流量突破1000万车次;港珠澳大桥开通后经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数量目前已达6000多万人次;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跨江通道流量保持高位。

港通天下的世界级港口群。区域港口吞吐量居世界湾区之首,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等迈入亿吨大港行列。广州港、深圳港的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达120多个国家(地区)和300多个港口。

这是香港国际机场停机坪(2024年11月27日摄)。新华社发(龙镜伊摄)

密集发达的世界级机场群。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有7座运输机场。随着香港机场三跑道启用、白云机场三期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预计到2035年,年旅客吞吐量达4.2亿人次。

这是港珠澳大桥桥头(2024年2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相国摄)

先进高效的轨道交通网。2018年以来,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粤港澳跨境交通基础设施相继建成,运营和在建的轨道交通里程超5400公里,“轨道上的大湾区”已成型。

——向新而行,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大科学装置集群日渐成型、实验室体系不断丰富……粤港澳大湾区不断走向全球创新高地。

实验室体系奠定新基础。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说,粤港澳大湾区的2家国家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30家省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室平台,组成梯次衔接、主体多元、特色分明的实验室体系,为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工作人员在广东肇庆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内的总装生产线上工作(2023年10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科技走廊引领协作新风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带动和示范效应逐渐显现,“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已连续五年居全球最佳科技集群前列。

在深圳福田口岸,搭载着餐食的无人机准备降落在无人机空投柜上(2024年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新产业聚势腾飞激活新动能。在新技术牵引下,粤港澳大湾区一批批科技企业喷涌而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聚势腾飞,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呈现出新气象。

——向强而立,风雨兼程拔节生长。

在世界经济的波折里,粤港澳三地向上突围。

面对世界经济低迷、增长放缓,大湾区经济总量持续壮大,从2018年的10.8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过14万亿元。越来越多的企业扎根广东,今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达成项目1933个,资金总额达到2.26万亿元。

面对全球经济格局重塑、逆全球化抬头,大湾区在风雨中强壮筋骨。通过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粤港澳大湾区一批企业崭露头角。曾因遭受极端打压而陷入低谷的华为手机再次崛起,今年上半年,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名列第一。

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便捷高效地跨境流动,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长极之一。

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

共担重任,共享荣光。

回首过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5周年以来,硕果累累。

向着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粤港澳三地正齐心协力向共建共享世界最好的湾区的目标努力。

——绿美湾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湾区样本”。

城市更绿。在深圳最繁华的福田区,红树林像草原一样铺开,碧水绿叶上白鹭群翔。人与自然在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如此和谐地共生。

11月6日,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成立。这是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产业更绿。依托七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广州生活垃圾焚烧设计处理能力达3.3万吨/天,成为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超大城市。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保森说,广州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与生态产业链,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

动能更绿。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党委副书记马景伦说,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每两度电中就有一度是“零碳电”,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为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今年上半年,珠三角9市均跻身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榜前20位。

——人文湾区,中国故事从这里走向世界。

这是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节目《声音河流》(2024年10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音乐剧《东莞东》巡演在全国引发巨大共鸣,舞剧《咏春》在全球41座城市演出208场赢得广泛赞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此起彼伏;深圳文博会等文化展览轮番登场……

物质供给充足、生活充满诗意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走来。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湾区建设不断走深,务实、包容、开放、创新的精神特质深入人心,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精神内核烙印深深。

广东省文旅厅厅长李斌说,通过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等,全省正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的发展,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打造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共享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像一座城”。

“港人北上”蔚然成风。2024年上半年,香港市民“北上”深圳数量达4466万人次。以全香港750万人计算,平均每人约6次,相当于每人每月一次。

生活生产在琴澳。截至2024年9月,琴澳合作区澳企总数已达6461家,在合作区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达16539人,同比增长19.1%。

“北上南下”出现新现象。在香港,继“港人北上”之后,“北店南下”也成了风气。众多内地消费品牌正在加速入驻香港,成为内地与香港融合的新范式。

一名香港青年感叹:“广深港高铁14分钟就可跨越深港,通过横琴口岸最快20分钟往来琴澳,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像一座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粤港澳三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已呼之欲出。

游客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游览(2024年10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三江汇流,八口入海。山海相汇、磅礴浩荡的珠江口,在千百年里见证着历史的沧海桑田、时代的风云际会。曾经,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沉浮;如今,它正见证粤港澳大湾区的宏图盛景。

文字记者:陈凯星、周强、吴涛、牛琪、刘刚、王浩明、孙飞、丁乐、周颖、赵瑞希、褚萌萌

视频记者:王竹艾、李嘉乐、霍思颖

海报设计:赵丹阳

统筹:刘羊旸、杜宇、肖恩楠、郜新鑫、冯筱晴

【责任编辑:刘维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