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约三十年,我国防沙治沙成就瞩目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即将召开——
履约三十年,我国防沙治沙成就瞩目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今年是我国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30周年。12月2日至13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将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召开。
11月25日,国家林草局召开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我国防治荒漠化履约30年和“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以来取得的成效。
将首次境外展示宣介我国荒漠化防治
国家林草局荒漠司司长黄采艺介绍,《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主题为“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未来”,重点关注土地恢复、干旱韧性、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以人为本的方法,以及干旱、沙尘暴、土地权属、草原和牧场等议题,促成通过研究2030年后土地退化恢复全球目标等30多项决议。“中国代表团将深入参与各项议题的谈判,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全球政策制定,体现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黄采艺说。
我国将在大会会场设立总面积608平方米的“中国馆”,举办中国荒漠化防治主题展,开展系列边会交流活动。“中国馆”是除东道国之外最大的国家主题馆,也是我国首次在境外对荒漠化防治和“三北”攻坚战进行展示宣介。“中国馆”计划于12月2日大会开幕当天开馆,持续至13日大会结束。
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沙化土地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
“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防沙治沙工作理念更加科学,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政策支持更加有力,防沙治沙工作成效显著。”黄采艺介绍,据统计,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
在重点生态工程方面,我国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等一批重点工程,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绿线”向西移动300公里。在科学治沙方面,建立了26个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和13个沙尘暴地面监测站,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得到广泛应用。沙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黄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绿洲等地形成了一批林果、瓜果、木本油料等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
据介绍,“三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奖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两次授予我国“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称赞“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三北”工程攻坚战顺利推进
今年是“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一周年。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局长刘冰介绍,“三北”工程治理力度不断加大。2024年中央投入资金320亿元,启动重点项目287个。国家林草局谋划布局10多个跨省区联防联治项目。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4省份5市启动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四条“防风锁边林草带”陆续开工。
三大标志性战役内蒙古占了“两个半”,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97.7%、黄河“几字弯”攻坚战85.7%的沙化土地在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陈永泉介绍,今年内蒙古已完成防沙治沙1716万亩,为年度任务的111.4%,完成一体化治理任务238万亩,为年度任务的103.5%。已开工建设26条穿沙公路,建设规模450公里,带动治沙85.8万亩,跑出了防沙治沙的“加速度”。
“宁夏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和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持之以恒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李贤表示,据第六次和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对比,宁夏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230.8万亩和182.1万亩,实现了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朱立东介绍,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总长度约3046公里,沙漠边缘阻击战以锁边为重点。截至2023年年底,沙漠周边已经形成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还剩下285公里的空白区。目前285公里锁边任务已完成269公里,完成率94.38%,力争11月底实现“合龙”目标。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