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阳光评论】“老幼共托”折射出时代之变

2024-11-11 14:4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养老与幼儿托育场地共享,老人与小孩同堂同乐,老人教小孩唱歌识字,小孩陪老人散步下棋……这样的场景你见过吗?近年来,不少城市试点探索“老幼共托”模式。所谓“老幼共托”,是将托老与托幼服务相融合,在同一空间下进行老幼照料、代际学习和互动交流。老幼共托模式的出现,折射出时代之变。

“变”在政策风向。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就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提出四个方面23项举措。《意见》强调,要根据“一老一小”人口分布和结构变化,科学谋划“十四五”养老托育体系,促进服务能力提质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标志着我国“一老一小”工作正式进入统筹解决、一体推进阶段。“变”在供需关系。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增老幼共托相关企业9.2万余家,同比增长20.3%,而幼儿园数量较2022年减少1.48万所,在园学生减少534.57万人。无论是幼儿园“爆改”养老院,还是将养老院搬进幼儿园,在家门口解决养老和育儿两大难题,都是少子化与老龄化叠加衍生的社会需求影响公共服务供应的结果。“变”在资源配置。一边是因入园人数锐减而盈余的师资、教室,街道社区闲置多年的土地、房产,另一边是老年人口加速增长、养老机构不足,年轻人面临两头接送“一老一小”的时间难题,老幼共托模式应运而生。利用好闲置资产和盈余师资,让老人和小孩共用一个场所、共享一套托管服务,无疑是当下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老幼共托,绝不是仅仅加个牌子这么简单。老幼共托作为一种复合模式,应统筹两类人群的特点,实行适老化改造和功能分区,给予老幼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空间。幼儿园的设施更偏向幼儿的特点,如安全防护栏、玩具设施、小型厕所等,而养老服务更需要无障碍环境、紧急呼叫系统和适老化家具。要根据老幼群体身体机能特点,科学设置食谱,让老幼群体吃得好、吃得放心。不能忽视的是,能同时照顾老人和儿童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紧缺,无法满足高质量养老托育服务的需求,还应从从业人员入手,推进学科融合、职前培养、在职培训,也可通过早教幼教转型、社工服务购买、志愿者招募等方式,扩充养老托育人员规模。长远来看,还要加强行业监管和标准制定。老幼共托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服务和照顾模式,各地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跨部门协调、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呈现差异。如,半岁到3岁的幼儿托育事项由卫健部门负责,3岁以上的儿童托幼由教育部门负责,养老方面则由民政部门负责,企业在日常审批管理方面存在较高成本。如何打通部门梗阻,实现高效审批、同步建设,是推进老幼共托模式规范化、成熟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还要优化服务评价机制,探索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用户反馈等多重监管模式,促进行业规范性发展。

民生问题无小事。老幼共托,如何共托,如何托好,如何将“变化”转化为“便利”,既是现实课题,也是时代考题,我们应当答好,也必须答好。(何佳佳)

(《阳光评论》项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网络文明建设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责任编辑:吴佳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