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评论】六尺巷里的“和”之道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首口口相传的“让墙诗”,让位于安徽桐城西南一隅的六尺巷以谦和礼让而懿德流芳、历久弥新。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来到六尺巷重温了张吴礼让的典故,指出要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六尺巷之“宽”不在六尺,在于“以和为贵”的思想光辉;六尺巷之“长”不在百米,而在于“和合共生”的民族文化基因。作为源头解纷、化干戈为玉帛的经典范本,“六尺巷”中蕴含的“和”之道跨越时空、润泽未来,为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新时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思想之源。
“和”之道,是止纷争促和谐。“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六尺巷”源于矛盾,成于和解。无论是处理信访工作、协调利益关系时,还是应对处理舆情、突发事件时,党员干部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六尺巷”做法,善于俯下身子,找准化解矛盾的着力点,把调解工作往实处做、往深处做、往细处做,做到打通症结、化解心结,努力促成相互理解、各退一步的结果,维护礼让和谐的社会秩序。
“和”之道,是宽待人严律己。得一尺,廉行全无;让三尺,百年流芳。张英不因事小而逾矩,让了三尺,成就青史流芳,也留下了一个直击心灵的人生问题:为政到底该“争”什么、“让”什么?为政当思行有道、常念民所盼。只有争先争贡献,谦辞让名利,把为民实事、群众心事办好做实,不以权谋利、不与民争利,才能在工作上“立得住”,在群众心里“站得稳”,赢得群众的由衷肯定。
“和”之道,是求大同行大道。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博大而深厚的天下情怀。中国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大国,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和平共处到和合共生,“和”的精神一脉相承。泱泱大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强调“把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建设成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大家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时代之问的中国回答。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六尺巷虽窄,其理甚宽。从基层治理到为政履职再到大国外交,无不延续和书写着六尺巷的“和”之道。今天的中国,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大潮中激荡起新的浪花,面向更广阔的世界,做文明和合共生的倡导者。(陈超超)
(《阳光评论》项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网络文明建设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