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汉学家从《论语》感受东方智慧 认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面向未来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迄今为止,中外学者翻译的《论语》已达数十个版本。两年前,马耳他青年汉学家萨尔瓦多雷•朱弗雷就首次将《论语》翻译成马耳他语并出版。
朱弗雷中文名叫乔峰,他在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是他一直想完成的工作,因为《论语》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文学和哲学著作之一,也是他最喜欢的中国文学作品之一。
作为马耳他语版《论语》的翻译者,朱弗雷从小就对中国感兴趣,他十几岁开始学习中文,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学习中文期间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并熟悉了古典中文。他说:“我需要学习古典中文才能理解中国文学文化和哲学的核心。”
在取得中文专业硕士学位后,朱弗雷前往中国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学习,在那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结识了很多真诚的中国朋友,也深入了解了当地社会和文化。
2015年,萨尔瓦多雷•朱弗雷到法国里昂大学继续学习,并取得了汉语文学博士学位。2018年回到马耳他后,他成为大学老师,并担任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对于教授中文,朱弗雷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萨尔瓦多雷•朱弗雷: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悠久的文化、悠久的语言。在我教汉语的时候,我尽力将语言和文化一起教。我教11到16岁的同学们汉语“你好”,我跟他们说明“好”这个字有什么意思,这个字应该怎么使用?你看“好”是一个“女”字旁,还有个“子”,有“女”和“子”,为什么就是“好”?因为你可以跟儿女一起生活。
虽然马耳他与中国距离遥远,但不少马耳他人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马耳他除了有孔子学院,还有在欧洲成立最早的中国文化中心之一——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传统中医诊疗以及教学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在马耳他推广。现在,越来越多马耳他青少年对学习中文感兴趣,马耳他将中文教育纳入公立中学的选修课程,朱弗雷曾参与制定教学大纲。
2017 年,中国山东友谊出版社邀请马耳他 SKS 出版社参加在山东省举行的孔子研讨会,SKS 出版社由此产生了翻译《论语》的想法,于是邀请朱弗雷来完成《论语》的翻译工程。
在朱弗雷看来,《论语》中所展现的中国文化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的,也是现代的。
萨尔瓦多雷•朱弗雷:我最喜欢的《论语》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都知道,如果你想学习一门知识,天天都要练习。这让我们知道,中国教学的水平和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办法是怎么样的。
《论语》词约义丰,为了在译文中保持中国文言文简练风格的同时,又能让马耳他读者可以准确理解《论语》所包含的思想,朱弗雷在翻译的马耳他语版本中增加了大量的注释和评论,让译文更加易懂,便于马耳他读者理解古老的东方智慧。
萨尔瓦多雷•朱弗雷:《论语》语言简短,直接翻译的话对于我们的文化来说很远,这些概念对于我们的文化来说是新的,所以应该解释说明它们的意思是什么。
朱弗雷在马耳他岛上的一处中国园林
朱弗雷用了大约两年时间将《论语》翻译成马耳他语。译本完整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教诲以及《论语》中提到的关键概念、术语、名字和人物。
2023年1月,在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发布会上,马耳他文化界专家给予这部译著好评。马耳他大学翻译、术语和口译研究系的塞尔吉奥•波泰利教授表示,很高兴看到马耳他语版《论语》,这是翻译界的一大盛事,填补了马耳他文学研究的一项空白,为马耳他学者研习儒家经典、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有益帮助。
今年中秋节前夕,在由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天涯共此时-中秋诗会”上,朱弗雷穿着刚从中国买回来的汉服,朗诵了唐诗《春江花月夜》。
朱弗雷身着汉服朗诵唐诗《春江花月夜》
在朱弗雷看来,“团聚”体现了中国文化包容团结的特点。
萨尔瓦多雷•朱弗雷:我看到中国的生活、中国的文化都是团聚。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机会和家人和朋友团聚,一起赏月,一起吃月饼。月饼很重要,虽然月饼是比较小的食物,但是很有意思,因为馅儿有很多的口味,最重要的概念是团聚,一家人都在一起。
朱弗雷与朋友们一起制作月饼
朱弗雷说,时至今日,儒家仁政思想蕴含的善治理念依旧能为世界各国增进合作、携手加强全球治理提供启迪。他认为,中国文化中的团结包容的基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未来。
萨尔瓦多雷•朱弗雷:我觉得面对现代的问题,中国在尽力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如果我们在一起工作,我们一起交流,那么问题会越来越少。
马耳他同中国建交已经有50多年,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已经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国家友好相处的典范。朱弗雷希望未来能翻译更多中国典籍和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化在马耳他进一步传播、为促进马中两国民心相通作出更多贡献。
记者|殷欣
编辑|杨慧
主持|王新宇
制作|杨晓蕾
签审|安然
监制|刘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