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白塔社区“乡村著名”助推产业发展

2024-10-14 18:5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白塔社区地处牧马山腹地,明代蜀王朱椿建白塔寺坐落于此故得名白塔社区,与熏风塔合称“双流二塔”。社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4000多年前蚕丛率古蜀先民逐岷山而下,来到白塔社区九道拐定都称王,建立了在成都平原立国治蜀的第一个都城(瞿上城),并以农桑兴邦,开古蜀国数代鸿业,奠定了蜀地“天府之国”的基础。境内还有蚕丛祠、白塔寺、八角井、九倒拐崖墓群等遗迹遗址,清朝四川唯一一位武状元彭阳春出生于此、安葬于此。

image.png

“四川历史唯一武状元”-彭阳春

白塔社区幅员面积5.31平方公里,近年来,获评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全国“和美乡村百佳范例”、四川省多元共治示范社区、成都市“百佳社区”、成都市“百强社区”、成都市“最美乡村社区奖”等全国、省、市荣誉20余项,社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案例获评成都市抓党建促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编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振兴之路》。

image.png

“乡村著名行动”白塔社区地图全览

自“乡村著名行动”工作开展以来,黄水镇白塔社区立足资源禀赋,突出特色优势,着力建立地名工作长效机制,聚力弘扬地名文化,充分做好地名文章,探索“三个坚持、三起来”工作模式,形成地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白塔路径。

坚持精准对接施策,让地名服务“强起来”。

按照省市区委相关文件精神,拟定《白塔社区地名命名更名工作服务指南》,完善“乡村著名”工作各环节原则程序,确保命名工作有规可依。建立“1+3+X”地名管理模式。“1”即专家引航,提供专业支撑;“3”即社区、一般网格、微网格3级联动,夯实管理责任;“X”即社会组织、党员和热心群众广泛参与,确保工作扎实有秩、稳步推进。吸收186名志愿者参与地名信息采集,联动“瞿上源”“头雁领航”志愿服务队,组建地名工作志愿服务队1支,累计开展地名信息调查、法规宣传等志愿服务35次。

image.png

瞿上城雕刻石

坚持助力乡村振兴,让地名服务“靓起来”

推进地名标牌设置

社区以乡村道路为重点,积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标牌设置。充分征求当地群众、乡贤、专家的意见18条,设置八角井、白塔寺、九倒拐等历史遗迹点位路牌9个,双塘、篙笋塘、关山塘等池塘水库地名牌5个,周家路、张家小桥路、尹家弯路等地名路牌16个,复活使用“瞿上城”“长板坡”“牧马山”等历史文化命名道路8条。社区挖掘千年古井——八角井(诸葛井)的文化底蕴,在新村复制“八角井”景观,以“守住自己的一口井”为主题,倡导居民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崇德、向善、自律、进取。

image.png

瞿上新村八角井

坚持赋能产业发展,让地名服务“实起来”。

塑造“牧山香”地名品牌。

结合地名命名“牧山二荆条”“牧山薯芋”和“牧山香梨”,引入“薯大侠”“椒小妹”“梨香香”牧山三宝农产品文化IP,形成“牧山香”系列品牌,联动小牧马农耕文化研学实践基地项目,打造集农事采摘、自然科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校社联动新基地。打造“瞿上之乡”地名品牌。依托地名瞿上城、涌泉寺,命名“瞿上城酒”、“涌泉寺水”2个地名文化产品。涌泉寺水实现地名与文化内涵融合,惠及千家万户,销售量同比增长80%。双流区瞿上研究协会第一任会长、社区新居民倪国根依托社区瞿上文化,创立瞿上城酒品牌,实现了全区首个居民自创品牌,助推社区文化传承。创建“板坡系列”地名品牌。以长板坡路命名“板坡良舍”,打造板坡良舍农耕文化主题民宿酒店,营收达2000多万元,2021年项目分红60余万元。以牧马山命名“牧马山壹号”营地,打造成都近郊旅游打卡新地标,每年为社区增加收益约15万元。乡村地名元素与乡村特色产业品牌的融合,让美丽新村不断释放“美丽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image.png

板坡良舍

下一步,持续挖掘地名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确保“乡村著名行动”精准落地、走深走实。通过地名命名设标、地名信息采集上图、绘制乡村“一张图”服务、讲好美丽白塔地名故事等不断推动地名赋能利农惠农,提升“乡村著名行动”质量成果。积极主动衔接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探索有效方法路径,用足、用好、用活政策,找准地名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把“乡村著名行动”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工作,让优秀地名文化成为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让地名助力乡村振兴取得重大成效。(王志雄、双流区白塔社区居民委员会)

【责任编辑:孙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