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南海!独家跟踪报道“海洋地质二号”深海探索之旅
10月5日中午12时,我国科考船“海洋地质二号” 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离泊出海。
自2022年12月入列后,“海洋地质二号”完成了多项重要科考任务。本次,这艘“功勋船”执行的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立项的首个海洋地质灾害重大科考航次项目——“南海北部海床流体迁移致灾机理重大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编号:NORC 2024-302)”。
△“海洋地质二号”停靠在码头。
△NORC2024-302航次科考队员航前合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用于资助海洋科学考察船和潜水器,为需要进行海洋科考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提供稳定、可靠的调查设施保障。区别于传统“普惠型”共享航次计划,由重大科学问题引导的共享航次更侧重于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力图实现重大科学问题的理论突破和原始创新。
本航次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组织实施,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技术方法研究所副所长陈宗恒担任项目负责人,中国海洋大学贾永刚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联合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等十余家科研院所,将利用“海洋地质二号”上搭载的遥控水下机器人(ROV)“海马”号、自主潜航器(AUV)、深拖地震系统、海底地震仪(OBS)、工程地质原位长期观测设备、深海海底边界层原位监测装置等高技术装备开展多学科综合调查。
这也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首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重大科学考察实验研究项目,本航次设备以自主研发为主,充分体现了我国海洋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
陈宗恒向《中国报道》透露:“执行本次重大科考航次的‘海洋地质二号’后甲板非常大、功能非常齐全,因此承担了大量科研调查项目,包括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勘查、深海文物考察、深海水的综合利用等。今年,‘海洋地质二号’已经在海上工作190余天。”
△项目负责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技术方法研究所副所长陈宗恒。
△项目组成员正在检查船上吊机运行状况。
南海蕴藏着大量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水合物等,是我国深海探索的主要区域,同时也是全球地质灾害最发育的海区之一,而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海洋安全和开发。
“制约地质灾害有效防控的最大问题,是我们对灾害的机理认识不清楚。”本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贾永刚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在南海北部海域,我们根据以往研究圈定了一个4万平方公里的古滑坡区,这个区域地质灾害种类多样,我们布置了三个典型区,希望对整个巨型滑坡体不同区域的特点得到比较精确的认识。通过长期观测,研究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实现对海底地质灾害,包括断层活动、地震、滑坡等的机理揭示及进一步预测预警,为国家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的地质环境安全保障作出贡献。”
△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贾永刚。
△中国海洋大学团队正在测试设备。
据介绍,近些年,在国家和地方项目的支持下,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一系列针对海底地质灾害的高精度检测技术和针对海底地质灾害过程原位的长期观测技术,都将运用在本次项目中,从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工程地质、海洋工程等多学科角度深化对海洋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灾害效应的认识,为深海开发地质灾害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建设。
据了解,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现7艘科考船可以执行科研共享航次,每条船每年出海平均超200天。接下来,“海洋地质二号”计划在海上作业20天,针对海洋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研究。
《中国报道》记者将全程跟踪,带来独家报道。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李英菁
摄影:李士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