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澳大利亚汉学家哈罗德·威尔顿:中国的自信来自发展历程中的“长征”

2024-09-27 07:20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马瑞谦】澳大利亚威尔顿国际集团副总裁、汉学家哈罗德·威尔顿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叫魏华德。1985年和2011年,他曾两次重走长征路。这位表示“愿用一生去探索中国”的外国友人,曾参与多部关于中国现代史的书籍和纪录片制作。魏华德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讲述了自己重走长征路时的生动故事以及对中国几十年来的深入观察。魏华德对记者说,中国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中国对自身现代化发展道路充满自信,而这离不开发展历程中的“长征”。

“重走长征路教会了我无所畏惧”

环球时报:您能分享一些在重走长征路时难忘的故事吗?

魏华德:1985年,年仅19岁的我踏上了一次改变人生的中国之旅。我所在家族的出版企业威尔顿国际集团计划与中方合作,出版一本纪念红军长征的画册——《中国——长征》。我们重温了中国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上最重要的征程之一,在十多个省份拍摄了长征路上的历史、文化、人物和风景。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当地的市民和村民都会聚拢过来。他们中许多人从未见过外国人,更不用说一个带着相机、1.93米高的蓝眼睛澳大利亚人了!我们受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热情欢迎,大家带着害羞和好奇,无数次邀请我们一起吃饭、喝茶。孩子们在我们旁边蹦蹦跳跳,兴奋地叫着“袋鼠,袋鼠!”

在云南和四川之间崎岖的峡谷地带,我们开始了一段极具挑战性的20公里长途跋涉。我们与驮畜穿过群山,抵达了长江上游的一个重要渡口——皎平渡。1935年5月,中央红军的命运与37位船工的勇敢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经过7天7夜的奋力抢渡,3万多红军顺利地从皎平渡渡过了金沙江。

1985年,我们面对的是炙热的太阳。在爬出峡谷的陡坡上,我累极了,落在了队伍后面。一些当地的孩子注意到我,把我带到一个凉爽的泥砖小屋里,里面堆满了干草。一位奶奶给我端来了清凉的泉水和当地的木瓜。在又一次出发时,一个小女孩一直陪着我——我想她是担心我会掉到峡谷里去!

几周后,我们爬上了四川西部海拔4000米的大山,朝着长征的另一个关键点夹金山——一座大雪山前进。当年的长征红军食物不足,没有地图,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和草鞋,而我们装备齐全,但在爬山时仍然倍感艰难。当时,我们在当地一位牧羊人的小屋里过夜,睡在牦牛皮上。他用火煮了一道美味的野辣椒和花椒炖牦牛肉,配上白酒,味道很美,但辣得有点让我难以承受。

长征是战胜逆境、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伟大历程。重走长征路教会了我无所畏惧,永远以坚定不移的决心面对挑战,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接受新的策略,探索未知的路线,接受新的想法,接受陌生人的好意。

“最大的不变就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品质”

环球时报:两次重走长征路,您眼中的中国有了什么变化?

魏华德:近40年来,我观察到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我在1985年第一次重走长征路时认识了很多小孩。26年后,我在2011年第二次重走长征路时又见到了他们。这些生活在乡村里、草原上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成立了家庭,拥有了体面的工作,过着美好的生活。1985年,四川西部地区很难买到水果和蔬菜,但当我再次回到那里的时候,漂亮的市场和商店里堆满了来自中国各地的农产品,我们把这些用相机一一记录了下来。

当然,另一个重大变化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惊人发展。高速公路、火车站、高铁和机场相互连接。1985年,我们一路需要穿过很多极其凶险的路段,比如湍急的大渡河旁险峻的山路,其中很多地方我们都要用驴子驮着装备步行前进。2011年,新建成的公路四通八达,甚至能把我们一路带到夹金山的山口下。

现在,我的愿望是能第三次走上长征路,把那些自2011年我们上一次“长征”以来发生的各种变化记录下来。尤其是高铁,上一次我们经过时许多线路还只是未完工的隧道,现在据我所知,中国已经新铺设了4万多公里的高铁了。

在近40年,如果说最大的、也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变,就是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村地区人民的精神品质。我必须诚实地说,不管中国如何变化,但孩子们脸上的微笑,老人邀请我到家中做客时的真诚,还有当地农民、工人或小山村的村委会主任请我喝茶时的热情,从来都没有改变,一直留在我心中。

“今天的中国对自身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充满自信”

环球时报:在我们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魏华德:中国人民经历了诸多战争和苦难,最终获得了革命的胜利。75年在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的广阔故事中是短暂的,但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新中国1949年成立时是一个5.4亿人口的农业国家,到现在已崛起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经济大国。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国成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魏华德: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参与了多部关于中国现代史的书籍和纪录片制作,因此我想先回顾一下1949年前的中国故事。我采访过曾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的老兵,战争、悲剧、艰辛和生死存亡的集体经历让他们为国家、家庭和未来而斗争。正如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10月1日所说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集体意志的力量让他们不想也不会回到过去。

今天的中国对自身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充满自信。西方需要理解,这种自信来自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长征”,并非一蹴而就。我相信,一个自信的国家既会拥抱自身身份和价值观,同时又会积极与其他国家合作,以相互尊重为基础,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作为一名自豪的澳大利亚人以及中国的朋友,我对此深有感触。

环球时报:展望未来,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有何预期?

魏华德:中国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并连续15年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因此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至关重要。

虽然我不是经济学家,但我通过在绿色技术方面的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在净零、可持续性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大有可为。中国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探索者,我希望中国和美国能够携手拯救地球,也希望澳大利亚能在其中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王月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