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环时深度】听中非民间交流者谈“民心相通”

2024-09-05 09:39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编者的话: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9月4日至6日举办。近日,非洲多国和中国致力于中非民间交流的人士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都表达了对此次峰会的殷切期盼。在这些民间人士看来,他们个人的发展与中非关系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与对方国家人民的友谊也是中非友谊的生动写照。

南非“Z世代”网红医生:把中国医疗知识带回家乡

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前夕,南非“Z世代”网红辛成乐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将来北京参加这次峰会,我很期待,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更多。”

“我与中国的缘分始于2011年,之后每次来都会惊讶于中国的变化。”辛成乐说,他每去到中国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体会,但一样的是都能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这恰恰是中非关系越来越好的印证”。

辛成乐曾在温州医科大学读书,后来成为了一名临床医生。他在温州生活过10年,用他的话说,他算是一名“新温州人”。“温州是培养我的地方,是我在中国的起点。从那里出发,我可以去想去的任何地方,所以我希望能回馈温州。”辛成乐说,他常给家乡的朋友分享在温州的生活,也希望更多外国朋友来温州。

“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公共资源、卫生资源都很丰富,医疗科技的发展也很迅速。我在中国学到许多优秀的医疗经验,我希望把这些知识、技术推广到南非。”辛成乐举例说,“中国医院会用电子病历,而南非还有很多医院使用手写病历,既耗时也不好留存。如果将电子病历引入南非,将极大提高医院工作效率。我也希望将先进的医疗设备、AI医疗等带到南非。”

除了医生的身份之外,辛成乐还是一名创业者。他对记者表示:“我从2018年开始创业,第一个项目就是在中国落地的。中国有许多支持创业者、鼓励中外人才、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我希望非洲国家也向中国学习,帮助更多青年创业。”辛成乐说,他与同伴打造了一个网上医疗互助平台,让更多非洲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医疗经验。他还与南非卫生部寻求合作,开展数字医疗项目,希望聚集中国和南非人才,共建一个经验交流平台。

“如何增进中非友谊,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在辛成乐看来,青年应成为文化沟通的桥梁。他说:“我想把中国医疗知识带回家乡,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纳米比亚女地质学家:中企平等对待每名员工

在纳米比亚西部海岸,坐落着世界上运营历史最悠久的大型露天铀矿山——罗辛铀矿。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由于天然铀价格下跌,这家纳米比亚“明星企业”曾陷入困境。2019年,中核集团与跨国企业力拓集团完成交接,正式接管罗辛铀矿,令原本要关停的矿山焕发出新活力。值得一提的是,中核集团收购罗辛铀矿后,为当地女性创造了就业机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女员工,提升了她们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让她们走向更自主、自立、自强的生活。

罗辛铀矿首席资源地质学家安吉拉·卡帕皮罗便是其中之一。2010年,安吉拉入职罗辛铀矿。中核集团收购罗辛铀矿后,积极引入新技术、新装备,并高效开展矿山延寿研究,重启Z20勘探项目。该项目包括地质、资源、岩土工程、水文地质等领域的研究,由卡帕皮罗负责领导。

“在罗辛铀矿工作的这些年里,我在不同的岗位上历练过。担任首席资源地质学家是我职业生涯的亮点,这得益于罗辛的培养,也是中国企业对非洲当地员工重视和培养的见证。”卡帕皮罗对本报记者说,“在这里,我感受到中企平等对待每名员工,我们都有机会成为领导者。特别是在采矿领域,作为一名女性,能实现个人抱负给我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卡帕皮罗告诉记者:“没有这次收购,矿山关闭将导致大量的纳米比亚人失业。最近批准的将矿山寿命延长至2036年的四期开采计划也意味着大多数员工将在原定的2026年矿山寿命结束后能够继续保住工作岗位。”

《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罗辛铀矿每年保持约75%的本地化采购率,还为约1000名直接雇员和约1200名承包商雇员提供就业机会,间接惠及超1万人。此外,罗辛铀矿与技能学校合作,开展青年女性创业培训项目,2019年以来,共有8名当地女青年在罗辛铀矿的支持下成功创业。

中非青年联合会智库理事长:非洲年轻人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

中非青年联合会(CAYF)智库理事长李鸣最近非常忙碌。一方面,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即将召开,她积极参与CAYF举办的各项活动;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中国非洲研究院的博士生,她也在认真准备毕业论文课题,研究主题是非洲国家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治理。

7年前,正在读大四的李鸣有机会在一次研讨班中担任非洲国家协调员和翻译。“我有幸接触了多位非洲政要和学者,我被他们认真向中国学习经验并希望将其运用于本国发展的诚心所感动。”李鸣说,这次经历让她从原来的法学专业转向非洲研究,彻底改变了她的职业生涯。

大学毕业后,李鸣以翻译的身份参与了埃塞俄比亚驻华使团的工作,并在2020年加入CAYF。李鸣曾赴南非、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多国出差和调研,她说:“南非是一个现代化、开放、包容的国家……在埃塞俄比亚,我时常感受到强烈的‘灵魂共振’,因为那里有很多与中国合作的工程项目,如亚吉铁路,还有中国人开的餐厅、酒店等。整个国家也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中国也随处可见。”

“与我有过交流的非洲年轻人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他们在努力实现自己的‘非洲梦’。”李鸣说,她的工作经历让她意识到,非洲其实是一片文化多元、充满活力和拥有内生智慧的大陆。

在和非洲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在华非洲留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李鸣发现他们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充满兴趣。她说:“他们希望把在中国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本国发展中去,中国在经济发展、环境治理、数字科技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对非洲多国青年起到了激励作用。”

“对于‘Z世代’青年来说,我们的成长见证了互联网、数字经济、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生事物的发展。”李鸣对本报记者表示,中非专业技术人才在这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是她接下来想要推动的项目方向, 可以对传统的中非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起到很好的补充。李鸣很期待在这个过程中看到更多思想和文化的碰撞,“让中非合作永葆生机与活力”。

在阿尔及利亚第15年的老师傅:交流多了,感情就深了

郭文海是中国土木阿尔及利亚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土木)的一位老师傅,今年已经是他在阿工作的第15个年头。在他看来,这里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中土集团1985年进入阿市场,2007年成立了中国土木,先后在阿承建了8个铁路项目。中国土木在阿积极推行属地化管理,累计聘用当地员工5000余人次,并进行技能培训,得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好评。

过去的十多年里,郭文海本人从一名工程师成长为现在的工区负责人。而和他一同成长的还有一大批阿尔及利亚工人。在郭师傅的传帮带下,有一人从司机成为现在的工区助理,12人成为合格的铁路焊轨工,3人学会了操作龙门架和叉车,7人成为轨道机具操作手。

“交流多了,感情就深了。了解多了、信任多了,人也就亲了。”郭文海这样对本报记者回顾十几年来他与当地工人关系的走近。郭文海有个习惯,每天早上他都在营地门口迎接阿工人,上百名工人他都能叫得上名字。工人们也热情地用中文向他问好:“Guo,你好!”

上文提到的那位工区助理名叫“腊八”,原本是一名卡车司机。郭文海注意到他善于灵活处理问题,并且对中文感兴趣,所以有意教他中文,并培养他参与管理。从当地工人管理,到设备管理,再到外交管理,如今腊八已成为“多面手”。他每天接打上百个电话,就施工难点、资源借调、矛盾调解等配合中方解决问题。去年,腊八买了台皮卡,提车后立刻邀请中国员工坐他的车。他说:“这是中国人给我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伯乐噶森是阿工人队伍里最瘦弱的一员,性格也比较孤僻。通过细心观察,郭文海注意到伯乐噶森对机械操作感兴趣,于是安排中国工人教他龙门吊、起道机、钻孔机等机具的操作,很快伯乐噶森就获得多个机械操作证,还教会了一批当地工人。如今,伯乐噶森休息时身边总围着一群“小迷弟”。

2022年,郭文海因阑尾炎在当地医院做手术。住院期间,腊八每天给郭师傅送来热乎乎的早餐,其他当地工人也都带着鲜花和果篮到医院探访。郭文海很感动,他告诉记者,这些礼物都是当地人平时舍不得买的,“他们就像我的亲人和兄弟一样”。

【责任编辑:谢露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