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山海远,我心在振“新”
为全面领会和深入学习贯彻“十四五”规划,响应绿色建筑发展,实践团队把目光坚定的聚焦于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赋粮仓”,尤其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发展以及双碳战略的落地实施。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我兴向“新”团队在学院申琼书记及李彦儒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2024年8月6日就踏上了前往四川省宜宾市建新村的征程,开展了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实地走访调研的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面对面的交流,细致调查了当地的能源利用状况和潜在发展空间。通过对建新村整体情况的深入了解,团队成员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村民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他们对于改善生活的迫切需求。团队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精准的实施,推动绿色乡村建设,探索出更加高效、环保的建筑节能新路径。
图为部分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袁佳供图
在当今时代,随着现代居住环境建筑的不断演变和进步,居民们对于居住的舒适度和环境质量的期望也在不断攀升。尤其是在那些潮湿和闷热的地方,如何有效地改善住宅建筑的热湿环境,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兴向“新”团队进行周密的筹备和细致的规划,从实践活动方案的精心制定,到测量仪器的准确校准,再到所需物资的充分准备,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团队的热枕与期待。全面了解了村民的基本生活状况、能源使用的潜力、基本的能源使用现状以及他们对热环境适应的感知,这些信息不仅关乎居民的居住舒适度,更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
图为团队准备工作。袁佳供图
与此同时,团队主力全力以赴,在典型的测试地点精心布置了各式各样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的布置并非随意进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旨在能够更精确化地测量和收集所需的数据信息。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操作,都是为了确保后续分析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使整个研究过程更加科学、严谨。团队成员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展现出了高度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专业素养。他们深知,每一个环节的精心准备,都将为最终的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研究的进展。
图为团队成员布设仪器。袁佳供图
除了运用各类精密仪器对住宅建筑室内外的热环境进行细致的测试外,团队成员为了获得住宅建筑居民的热舒适度的实时和动态评价。为此,团队还同步实施了一项为期两天的主观性问卷实验。此次实验的组织非常周密,参试人员被集中在一起,通过询问他们的即时温度感受,以及对当前环境下的热感觉、湿感觉以及气流感觉的评分。
“还是觉得很湿,很闷。”这是王婆婆说过最多的感受了。通过这种方式,团队成员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这些宝贵的数据为优化热舒适度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提升住宅建筑的居住体验,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问卷调查。袁佳供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将理论深深植根与实践的土壤之中。团队坚定践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庄严号召。我兴向“新”团队积极响应,不仅在科技创新上锐意进取,更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乡村天地,矢志以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为乡村振兴贡献坚实的力量。乡村振兴既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和政策的坚强保障,更离不开科技和知识的有力支撑。作为社会力量中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当代大学生无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效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而且推动了城乡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了坚实基础。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发展特色产业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正在逐步转化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袁佳)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合影。实践团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