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蓝图 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开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到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历届三中全会中“改革”是不变的主题,改革结果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均产生深远影响。7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决定》中,“改革”一词出现了50余次,体现了中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决心。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以前瞻性的视角、通过改革创新来推进事业发展、破除前进道路上的堵点难点,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前国际单边主义抬头、地缘冲突不断、逆全球化浪潮掀起,国内新经济增长点尚未出现、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面临新难点、新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二十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有助于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方向,为中国与世界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撑,体现了中国对于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理解。
奋进之路: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
改革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意识到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体制机制的堵点,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进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啃下了不少硬骨头,推动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的成绩。
经济实力取得历史性成绩,人民生活质量明显上升。2023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18%左右,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结构上,坚持把发展经济中心放在实体经济,避免“脱实向虚”。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而是以制造业作为经济基石。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15.7%、33.6%。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绿色技术、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使得我国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科研体制改革,创新动能潮涌。十八大之前,科研经费的长链条式管理使得科研人员“分身乏术”——既要承担科研任务,还需填写繁杂的财务报表。从构建科学综合评级体系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不断上升,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在人工智能、深海航天、“新三样”等多个有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完善,经营主体活力不断激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国统一大市场稳步形成,强调区域间共同协作,生产要素和产品流通成本显著下降,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升。税种简化和税率降低切实减轻了经营主体的压力,激发了市场活力。2013年以来我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累计超15万亿元,有效降低了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和提升了生产效率。
砥砺前行: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书写改革华章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当前和今后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步入新阶段时,需要从整体性、系统性出发,继续以大刀阔斧的精神打通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
第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统一大市场。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既‘放得活’又‘管得住’”。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在于统筹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优势:应进一步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现有效率的配置。政府在部分关键领域应进行有效监管,防止市场失灵,维护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要坚持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从土地要素、劳动力市场、数据要素、专利技术等方面出发,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打破省际流动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通,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第二,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机制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当前,我国的教育机制、科技体制、人才机制彼此分割,各自为政,缺乏一体性。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加大科研投入,切实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新质生产力通过信息技术的渗透和促进新兴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可持续性、绿色性的新生产范式,是加速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动能。应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第三,推动新一轮财税改革,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三中全会提到,“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分税制改革至今已30年,基本确立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仍未解决,甚至地区发展差距在逐渐扩大。加之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土地财政收紧,财政收入增长低于同期GDP增速。应启动新一轮财税改革,重点是培育新税源、充实地方财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重新调整央地之间的事权与支出,改善经济落后地区财政收入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缩小区域间发展不均衡。
第四,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是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坚持对外开放,一方面有助于扩大出口优势,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外资进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更好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应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构建更加完善的营商环境、制定与国际对标的产品标准、降低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壁垒。
第五,坚持绿色协同发展,完善生态文明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行力度、鼓励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过程,推动多方共同参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纵向推进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持续推进中央环保督查制度,完善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等。
初心如磐:创新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方案
自1978年,历届三中全会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长期发展方向都产生重大影响。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左右,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的稳定器。2024年上半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与年初确定的全年目标基本匹配,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赋予了二十届三中全会更特殊的意义,此次会议将成为新的里程碑,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也将为其他国家的发展与探索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中国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政策带动了前沿技术和要素资本在全球流通,通过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世界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工业体系的建设和产业链升级,彰显了中国将自身先进技术要素与世界经济发展统一的大国担当和世界胸怀。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导向的改革将加速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在产业体系中的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动新型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应用,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中国动能。
梁昊光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