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儿女——王超英摄影五十年
1976年6月,山东菏泽佃户屯公社社员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抢收小麦。
温情的黄河,滋润着大地,也时有肆虐地咆哮。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站,穿行至这里的黄河已是悬河,上游洪水倾泄,下游波浪滔天。作为菏泽新闻媒体的一名摄影记者,我守望黄河,用真心真情,记录发生在这片土地上黄河儿女的奋斗故事。
从1975年从事摄影实践,近五十年,我用相机记录了菏泽几乎每一个重要节点——那些深刻影响了这块土地生长的第一列火车、龙卷风、地震、洪水等重大事件。1993年、1996年、2003年抗击洪水,我第一时刻奔赴第一现场,不顾个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难,坐冲锋舟、木筏、门板,抵达新闻现场。在感动中一次次流泪拍照,记录干群军民与灾难顽强搏击的英雄时刻,记录武警战士星夜驰援、乡村百姓团结自强的生动瞬间。
1978年6月,山东菏泽李村公社小麦丰收,孩子们在帮助大人看场院。
为改变命运,1993年,100万菏泽人民投入兴修水利的大会战中。我驻扎会战现场,以相机为眼,亲历百万民工冰天冻地吃住工地,挖河清淤不畏奇崛,爬冰卧雪战天斗地的奉献场面,见证了菏泽人民凝心聚力建设新家园的艰辛,以及苦中作乐、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1988年,山东菏泽王浩屯镇,自行车“坐”上三轮车。
从17岁参加工作至今年近70,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再到无人机,我用半个世纪的摄影人生,记录下黄河儿女不屈不挠的倔强顽强,筑梦路上的砥砺前行。2021年,菏泽14.6万黄河滩区,搬出苦水窝,住上连片新房。花经济、淘宝村、智慧众创、高质量发展,奋斗的菏泽,从全省垫底到经济增速连续三年山东第一,实现了骄人的“三级跳”。
1989年,山东菏泽王浩屯乡,百姓渴望外面的世界。
我用摄影发现、记录、留存了这块土地的历史和记忆,始终情牵黄河儿女、故土家园,为黄河而颂,为时代而歌。
1993年,山东菏泽巨野县薛扶集乡,经历过多次洪水的家园。
1993年,山东菏泽拉开冬季水利施工序幕,为彻底治理水系,实现黄河水上能通下能排以及土地灌溉。
1993年,山东菏泽出动100万民工,进行农田水利大会战。
1994年,山东菏泽都司乡,小猪崽进村,引来村民围观。
1995年,山东菏泽东方红大街,自行车上的孩子。
1996年4月,山东菏泽单县孙溜镇。每周日农民挤进镇政府大院,学习苹果保花保果技术。政府利用黄河故道发展果园3.2万亩,培训农技人员4万人次。
2021年8月,山东菏泽牡丹区,烈日下的花农在养护牡丹花。2023年菏泽牡丹产业产值达108亿元。
2023年10月,山东菏泽牡丹区高庄镇,引来黄河水灌溉农田获丰收。
2024年4月,山东菏泽牡丹区,穿汉服的姑娘在景区柔纱撩动,与白发老人擦肩而过。
2024年4月,山东菏泽黄河岸边,民工正在加固黄河坝头。
据悉,《黄河儿女——王超英摄影五十年原作展》将于7月20日上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一层综合厅开幕。
作者简介:王超英,1957年生于山东菏泽,高级记者,曾任《菏泽日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女摄影家协会一、二届副主席。荣获“共和国50年新闻摄影奖”,山东省“五一文化奖”,山东省“功勋摄影家”称号。菏泽市政府设立王超英摄影艺术馆,2023年授予菏泽市“卓越贡献奖”。
50年来,王超英坚守家乡,用相机无人机,记录奋进精神,反映蝶变华章,心随家国脉动,用心用情为时代而歌。作品在《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网等媒体发表。作品“国色牡丹共弹香”在中国新闻中心的头条向世界200多个国家发布,发出中国好声音。出版《一个女记者的足迹》《春之交响》《中国国花牡丹》《黄河儿女》等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