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瞭望·第一学习|“两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

2024-07-01 09:42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正是因为扎根广袤中华大地,吸吮中华文明的文化养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淀丰富、底蕴厚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根”。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未来还要在“两个结合”中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 | 申森

这是山东省曲阜市尼山圣境(2023年6月8日摄)郭绪雷摄/本刊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是对“两个结合”重大意义的精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两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文化选择的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走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开辟、捍卫并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思考,提出了许多重大论断、重要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古吟唱,在社会主义中国超越梦想、照进现实。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从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到墨子提倡的“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共同富裕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党始终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期盼紧密凝结在一起。正是因为扎根广袤中华大地,吸吮中华文明的文化养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淀丰富、底蕴厚重。

晨曦中的港珠澳大桥(2023年12月15日摄)刘大伟摄/本刊

彰显深厚文明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这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来的;同时,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也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定。

——“两个结合”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赓续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展现蓬勃生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两个结合”延伸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基。

我们党以“两个结合”开辟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加深厚的历史基础。

中国具体实际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高度浓缩,实质就是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才能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底蕴。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都证明了“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结合”的产物,它生长在中国大地,本身就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两个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展现出更加深沉的历史魅力。只有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理解古代中国,理解现代中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形成并培育了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体系,体现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延续发展着的独特精神境界,在不断整合、融合、创新、升华中使中华文明长盛不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深沉的历史支撑。

——“两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两个结合”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沉文化根脉。在我国漫长的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之中,更能深刻理解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文化根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这些特性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经由“两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熔铸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精神力量。

“两个结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根”。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蕴含并深刻昭示着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第二个结合”有力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在马克思主义的滋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拓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狭隘性,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格局和版图,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实现后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贫富悬殊的弊端;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克服了与西方现代化伴生的物质主义膨胀的弊端;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消除了与西方现代化伴生的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弊端;作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强必霸”的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内蕴中华文明禀赋、延续中华文明血脉的现代化道路。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和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关系紧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融汇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等,具体体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举措中,共同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文化根基和文明内涵。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华,必须积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未来还要在“两个结合”中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瞭望》2024年第27期 )

【责任编辑:李平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