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三大关键立法背景如何 能否保住欧盟绿色产业?

2024-06-25 08:34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董铭 环球时报记者 徐嘉彤】编者的话:今年3月、4月、5月,欧盟接连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电力市场改革相关法案和《净零工业法案》,这一系列法案被视为欧盟绿色协议工业计划的三大关键立法,旨在增强欧洲净零产业的竞争力,快速向气候中和转型。这三大立法一方面被视为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回应,另一方面也被一些人看作是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做法。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三大立法并非针对中国企业,也不会给中国企业带来“实质性影响”。那么,这些法案通过的背景是怎样的?究竟能够多大程度上保护欧洲绿色产业?又将给中国带来多大影响呢?

应对材料和能源上的“脆弱性”

今年3月,欧盟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该法案旨在确保欧洲工业关键原材料的安全和可持续供应,增强战略自主性,大幅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这份法案共列出34种关键原材料,其中17种被认为是“战略性原材料”,包括稀土、锂、镍、钴和硅等。法案设定的目标称,在2030年前,欧盟每年原材料消耗量的10%应来自境内开采,40%在欧盟加工,25%来自回收再利用。而针对战略性原材料,法案要求来自单一第三国的供应量不能超过65%。

1个月后,欧盟通过电力市场改革相关法案。其中的“差价合约”条例规定,当电价下跌幅度过大时,公共机构将对能源生产商进行补偿,而电价过高时,则向能源生产商收费。此外,方案还引入“电价危机”机制,当电价被异常推高时,欧盟可宣布区域性电价危机,允许成员国采取临时措施,为中小企业和能源密集型工业消费者制定电价。

5月27日,欧盟又正式通过《净零工业法案》,与《关键原材料法案》相衔接。该法案计划通过简化许可规则、创建净零工业谷等措施以达成一系列目标,包括到2030年,欧盟将把所需的净零技术产品本土产能比例提升至40%。普华永道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欧盟只有风电、电解器和热泵的本土产能比例达到该目标,其他领域的制造能力均低于该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永升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净零工业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和电力市场改革相关法案分别从净零、原材料和电力这三大关键视角出发,给欧盟在诸多相关领域加以立法规制,将产生全方位且深远的影响。

法国《回声报》认为:“面对美国政府决定进行大规模投资,以及亚洲绿色技术的快速发展,欧盟也希望通过《净零工业法案》加以应对,为欧洲大陆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创造条件。”根据欧盟联合研究中心的报告,欧盟在净零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处于全球前列,比如在供热和制冷网络、生物甲烷、永磁体和风力涡轮机这4种气候解决方案上,欧盟创造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高价值发明,欧洲也是世界上互联互通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但随着欧盟对净零工业的需求持续增长,国内制造业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份额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尤其在电池、光伏等领域,欧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如果欧洲希望在清洁能源转型中发挥主导作用,我们需要确保强大的欧洲制造能力,并为投资新项目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必须避免只依赖单一供应商。”欧盟能源专员西姆森这样表示。欧盟官网信息显示,尽管欧盟的热泵等技术生产能力较高,但制造商仍依赖从东南亚国家、美国等进口零部件。

法国《解放报》分析称:“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凸显了欧盟在材料和能源供应链中的脆弱性。”瑞典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当下欧洲社会对关键原材料的需求很大,欧洲消耗了全球约1/4的关键原材料,但只生产了3%。由于不少原材料地理分布不均且开采加工高度集中,欧盟目前高度依赖关键原材料进口。数据显示,欧盟98%的稀土和97%的镁供应来自中国,约80%的锂来自智利,60%以上的钴来自刚果。在此基础上,未来欧洲对关键原材料的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法国咨询公司FiGroupe刊文称:“到2030年,生产电动汽车和电池所需要的锂和钴的量分别是现在的18倍和5倍,到2050年更是分别涨到60倍和15倍。”

至于电力市场改革相关法案,赵永升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事实上是一个适应时代的法规设计。欧盟成员国高度异质化,在电力上各成员国状况不一,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各国在能源尤其是电力供应问题上的矛盾日渐凸显,使得欧盟电力改革迫在眉睫。

三大法案究竟能起多大作用?

在赵永升看来,欧盟绿色工业三大立法未来所产生的影响会是关乎民众日常生活的。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2019年,欧洲能源行业就业人数为760万人,预计到2030年,欧洲将在能源行业创造总计300万个额外就业岗位。电力市场改革相关法案将直接影响法国民众的能源支票和电费支出,而《净零工业法案》若要真正落实,居住在巴黎老城区的数百万居民的住宅必须完成“绿色化”升级换代,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要更换、升级老城区陈旧的供暖系统和设备,仅此一项就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长期居住在法国的华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法国从2023年开始已经在逐步禁止出租或出售能耗高的住宅,未来如果要出租或出售房产,必须对房产进行能源等级升级,包括更换双层保温窗户、更换锅炉、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等,政府也会为这些升级改造提供相应的补助。为了获得这些补助,房屋需要通过环保认证,材料和设备的选择也要求更多来自法国本土和欧盟。

另一方面,关于三大法案能够多大程度上得到落实,欧洲内部也不乏质疑的声音。业内专家、欧盟布鲁格智库成员西蒙·塔格里皮塔认为,《净零工业法案》对包括光伏、风力涡轮机等19项净零技术设定了目标,但欧盟“缺乏落实这些目标的有效工具”,这让该法案有点“纸上谈兵”。新法案首次要求公共部门在购买或组织拍卖太阳能电池板、热泵等技术产品时不应仅考虑价格,还要考虑“可持续性和弹性标准”。以太阳能电池板为例,专家表示,欧中双方太阳能电池板价格差异很大,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成本比欧洲低35%,公共采购和能源拍卖还要带来额外成本,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可持续性和弹性标准”可能会被忽视。新法案究竟能够起到多大作用还要取决于几个月后的具体方案。

对于欧盟的电力市场改革,德国柏林能源问题学者库尔特·斯图肯伯格向《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欧盟希望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免受未来电价飞涨的影响。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有违市场规律,发放补贴并不是长久之计。欧洲企业仍在不断向美国等地搬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能源价格便宜。

此外,最近的欧洲议会选举结果也引发了对未来欧盟绿色政策变化的担忧。“绿党惨败、右翼党派获得胜利——欧盟最重要的气候保护项目绿色协议工业计划现在是否处于危险之中?”德国《明镜》周刊报道称,绿色协议工业计划是欧盟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虽然冯德莱恩可能连任欧盟委员会主席,但她的绿色新政项目可能因为右翼党派及欧盟人民党内部人员的压力而受阻,这势必影响欧盟绿色经济的发展。

各方争论算不算保护主义

“《净零工业法案》旨在保护欧洲企业在从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转型期间免受美国和中国竞争的影响。”欧洲新闻网今年5月报道称。路透社更是直指中国称:“《关键原材料法案》旨在确保欧洲成为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和其他绿色产品的制造基地,并减少对中国在这些产品及其所含关键矿物上的依赖。”

早在去年年底欧盟各国部长就《净零工业法案》展开讨论时,欧盟太阳能行业代表就警告称,该法案可能会“破坏欧盟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因为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德国太阳能行业协会今年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德国就安装了超过100万个新太阳能系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德国去年光伏系统发电量为620亿千瓦时,约占德国电力总消耗量的12%。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最近3年,中国制造的太阳能光伏设备占德国设备总数的85%左右。

德国民众的亲身经历是,中国的绿色产品帮助他们节约了大量能源成本。家住德国弗赖堡的派特里克一家四口今年年初花了近2万欧元购入了一个中国产的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派特里克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他的邻居2018年买的德国产类似设备花了近15万欧元,“我现在觉得我们家真的赚了”。据他介绍,他家的光伏系统产生一千瓦时电力的成本约为0.1欧元,目前当地能源供应商的电价通常为每千瓦时0.4欧元。以前,一家人每年用约5000度电,花费近2000欧元,现在每年可以节省1500欧元。而且,发电系统多余的电还可以上网卖给德国电网,但由于现在卖给电网的电价越来越低,派特里克更愿意将多余的电储存下来,用于供暖系统并给电动汽车充电,又可以省不少钱。

有观点认为,此次欧盟推出三大立法,不是为了更快实现脱碳,而是为了让生产回流,是“保护主义”行为。对此,赵永升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我看来,我们暂时不应将欧盟的立法归入‘保护主义’范畴。三大立法确实具有保护主义色彩,但如果将其与美国出台的同类法案相比,欧盟的做法比较温和且尽力遵守贸易规则,同时其对外谈判和磋商的大门一直是打开的。”

至于欧盟绿色工业三大关键立法对中国的影响,在赵永升看来,其中的确有不少内容主要针对中国,会为中国企业带来不小的挑战,但与此同时,这对我国“数智经济”和“绿色经济”来说,也是一个机遇。欧洲的新立法一定程度上也促使我国企业在技术上更加精进、在规范上更加合规。

总部位于伦敦的独立非营利环保组织“对话地球”在其网站上刊文称,不少欧洲分析人士认为,该法案不会对中国企业造成“实质性影响”,一方面在于欧盟的法案更多地专注于给欧洲净零技术产业更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在于欧盟内部专家就法案中的一些目标仍存在争议,且法案也并没有明确要求净零技术生产商必须从当地供应商采购一定数量的零部件。欧洲独立非营利环保组织E3G的高级政策顾问认为,中国企业未来应该还能在欧洲设立生产基地,“我们会张开双臂欢迎他们”。

【责任编辑:刘峻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