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非洲青年在华感受中非持久友谊

2024-06-13 13:55

来源:参考消息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参考消息网6月12日报道 乌干达《新景报》网站6月10日刊发题为《中非友谊的另一面:来自第八届中非青年大联欢的故事》的文章,作者是乌干达发展观察中心研究员乔治·穆西伊梅。文章编译如下:

作为一个关心中非合作的非洲人,我经常看到一些试图诋毁和破坏中非友谊的信息。

作为一个乌干达人和非洲人,考虑到来自外部的大量负面宣传,我尤其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甚至可能会质疑中国在非洲的意图。这些负面信息宣传关于这一友谊的预设条件,暗指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外交等等。

幸运的是,在为参加第八届中非青年大联欢而到访中国期间,我有机会能从非洲以外的视角感受中非友谊。

这次经历表明,要实现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愿景,非洲不仅需要正确的信息,而且需要深刻的内省,才能根据我们接收到的大量信息做出判断。

中非交流拥有悠久的历史。很多时候,当谈到中国在非洲的参与时,我们以为中非交往刚为公众所接受,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记载最早的中非交往可以追溯到600年前,那是在15世纪郑和下西洋到达东非海岸的时候。

他的航行确实被描述为具有外交性质,众所周知,他曾将外国使节带到明朝朝廷,作为在中国和他所到达的国家之间建立更强大合作的一种方式。

语言在全球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久以来,人们知道语言能促进相互尊重、理解和宽容。

我在中国的经历打破了关于中国打算利用在非洲进行汉语教学来推动未来殖民的想法,我将在这里说明这一点。

在北京期间,我经常接触到精通多种外语的中国年轻人,我惊喜地发现,一些年轻人能说流利的非洲本土语言。

我和两名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有意思的对话,他们的斯瓦希里语说得很流利。

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强大的国家,加上其14亿公民都使用统一语言这一额外优势,它没有理由让本国年轻人接受外语培训,除非它坚定致力于建立合作和相互理解。

对非洲语言的研究和语言交流可以成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黏合剂。

因此,除了努力使非洲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外,中国和中国人民也对非洲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

除了语言交流项目,我还有幸访问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该研究院是一个非洲博物馆的所在地,那里收藏了众多非洲文化精品,并向学生展示多元的非洲文化。

参观这些机构让我大开眼界,我相信我的许多同事也大开眼界,因为它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不仅关于两国之间的持久友谊,也表明中国对维护这种友谊的强烈兴趣。

与此同时,尽管中非合作不断深化,但重点更多放在解决非洲在现代化道路上面临的经济瓶颈上。访问中国会让你对中非友谊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更多关于两国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两国文化方面友谊的看法。

这是中非友谊历久弥新的基石。这一方面是为了加强中非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清楚地表明,只要非洲能够利用好这种友谊,非洲大陆的前景就会越来越光明。(编译/李莎)

【责任编辑:李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