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既是问道,也是传道”——对话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2024-06-11 09:52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南美明珠”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市中心的巴特列公园近日迎来了两位“不用护照”的中国友人。他们,一个浑然高古,一个飘逸悠游,高7.8米、总重6.6吨,伫立于天地之间,以中正祥和的儒雅气度和天人合一的怡然神韵,讲述着万里之遥的中国故事。

这一名为《问道——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大型青铜组雕是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的力作。“这是我的‘出海’作品中高度最高、也是走得最远的一组雕塑。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先贤,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我们要让世界看见更多大写的中国人。”吴为山说。

“既是问道,也是传道”

赓续千年的文化积淀,蕴藏着贯通古今的智慧和力量。

2018年,时任乌拉圭副总统托波兰斯基访华。她特意拜访了吴为山的工作室,一眼相中《问道》,希望能把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请”到乌拉圭,“让未来一代听到他们的对话”。

时隔6年,两座雕塑远渡重洋,被安放于巴特列公园的林荫之间。当雕塑从巨型吊车上缓缓下落并最终触地,那一瞬间,远程观看视频的吴为山“激动万分”。“这两位圣人离开自己的祖国,但他们并不孤单,因为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的‘知音’,都喜欢听他们讲仁、讲道、讲德。”

这是2024年5月28日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市中心的巴特列公园拍摄的雕塑作品《问道》。新华社发(陈曦摄)

两千多年来,以孔子学说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远传东亚、欧洲、美洲等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早在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将儒学的经典著作“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在欧洲传播,掀起一阵“儒学热”,为之后的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撑。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更是全球范围内拥有外文译本最多的文化典籍之一。据美国汉学家邰谧侠统计,截至目前,《道德经》先后被译成97种语言,共计有2052种译本。

根植于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吴为山运用大写意手法,为两位古代圣贤立像。孔子满面春风,温润方正,俨然一座伟岸的文化泰山;老子须如瀑下,造型奇崛,透着上善若水的生命灵性。

在《问道》的底座上,分别用中文和西班牙文镌刻了这组雕塑背后的典故:孔子适周,曾问道于老子。老子新沐披发,与孔子语以深藏若虚、逢时而动的思想观念。孔子归,以告弟子:今见老子,其犹如龙邪!

“《问道》讲的是孔子与老子之间问道和传道的故事。实际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是如此,既是问道,也是传道。首先是中国向世界问道,我希望向外国观众展现中国人虚心好学、虚怀若谷的品质,同时我也希望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这本身也是传道的过程。”吴为山说。

2024年5月29日,乌拉圭蒙得维的亚市长毛里西奥·苏尼诺在巴特列公园举行的雕塑作品《问道》揭幕仪式上致辞。新华社发(尼古拉斯·塞拉亚摄)

蒙得维的亚市长毛里西奥∙苏尼诺说,这一作品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伟大智慧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2500年前的两位中国圣贤走进300年历史的蒙得维的亚,成为了一道新的风景,不仅将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新的文化体验,更将进一步密切中乌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使两国成为彼此的知心朋友。

“应该有大写的中国人立在世界上”

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在于经济的腾飞,更在于精神的磅礴、文明的兴盛。

上世纪90年代,雕塑专业出身的吴为山初到欧美访学。在游览博物馆、古玩市场时,他看到木雕、铸铁、瓷器等艺术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非常过时和古板,不是梳着长辫、穿着长袍,就是抽着大烟,甚至还有一些刻意丑化中国人的作品,他“心里很难过”。

从那时起,吴为山就下定决心,要创作中华历史优秀人物系列雕塑,并将这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形象带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外国人看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的精气神。

2021年6月11日,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陈望道雕塑在上海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揭幕。这尊雕塑还原了陈望道在工人夜校宣讲马克思主义时的情景。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迄今为止,吴为山共创作了600余件艺术、文化、科学等领域的优秀人物雕塑,并有60多件雕塑作品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成。

这些作品中,既有孔子、老子、李白等古代贤哲,也有鉴真法师、隐元禅师等写就中外文化交流佳话的先行者。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我们应该有大写的中国人立在世界上,让更多的外国人看到。他们不会说话,但他们的形象是无声的语言,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吴为山说。

这是2022年7月20日在日本东京上野公园“不忍池”湖畔拍摄的鉴真铜像。新华社发(山崎裕一摄)

2022年7月,吴为山创作的鉴真铜像在日本首都东京上野公园“不忍池”湖畔落成。曾六次东渡、在日本弘扬佛法和盛唐文化的高僧,左臂自然垂下,右手微微抬起,宽大袖袍随风飘起,令人不禁感叹其站立船头、临海凭风却岿然不动的坚毅和笃定。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东渡成功的鉴真法师,双目已经失明,但他的心可以看见。心灵的眼睛,通过雕塑慈爱的眼神表现出来,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日本著名篆刻家师村妙石告诉记者。

在师村妙石看来,鉴真法师、隐元禅师都是将中国优秀文化传到日本、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恩人”。有关他们的雕塑作品具有强大的能量,引发人们思考如何传承正确历史观、如何更好面向未来。

吴为山相信,只要是表现真善美的作品,能反映优秀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人心美好,全人类都会喜欢。“看到越来越多由我创作的大写的中国人走向海外,我很欣喜。这不仅是对我作品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的肯定。”

2019年5月4日,在距法国巴黎100多公里的小城蒙达尔纪,嘉宾在火车站前的邓小平广场出席《百年丰碑》大型雕塑安放仪式。左二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2019年5月,当表现胸怀救国梦的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人赴法求学经历的雕塑作品《百年丰碑》在法国小城蒙达尔纪落成时,广场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回望100多年前那段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吴为山感慨道,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世界再也无法轻视中国。

“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个历史悠久、爱好和平、温和仁善的中国形象也日益为世界所接受。这为我们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吴为山说。

“这一张脸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曾两次访问中国的希腊文学巨匠卡赞扎基斯有一句名言:“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

2000多年前,古希腊正值哲学和文学泰斗辈出的黄金时代,苏格拉底时常到雅典卫城山脚下的集市上,与各地文人政客开展辩论、传播思想。几乎同一时期,在亚欧大陆另一侧的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进入思想迸发期。

如今,在雅典古集市遗址上,吴为山创作的组雕《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将孔子带到了苏格拉底的故乡。两位分别来自东西方的哲学巨人并肩站立,仿佛穿越地理与时间界限,产生思想碰撞与交汇。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雕塑作品 《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立于希腊雅典古市集遗址。(由中国美术馆供图)

“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相通的。一个强调‘天下大同’,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一个畅谈心中的理想国,寻求建立正义、有序的社会。他们之间的‘对话’象征着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进入新阶段、新模式。”吴为山说。

除了中外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还有中外艺术家之间的“对话”。吴为山将齐白石“搬”到达·芬奇的出生地意大利芬奇市,“邀请”这位近现代中国画大师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进行“超现实的对话”。

看完吴为山的雕塑作品《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意大利艺术家安德烈亚·尼奇塔说,“这两尊青铜雕塑非常重,但我却担心它们会随时动起来。我仿佛看到,达·芬奇指着天空,对齐白石说:‘看,我们来到地球上,是为了让大家团结起来,过得更好。’而齐白石拄着拐杖回答:‘是的,亲爱的莱昂纳多。’”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雕塑作品《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在意大利芬奇市莱昂纳多·达·芬奇博物馆和图书馆“落户”。(由中国美术馆供图)

尼奇塔认为,世界需要靠近,人类需要交流。而艺术作为文明对话的一种“语言”,能让身处世界各地、文化背景迥异的人们互相影响,互相融合。

这与吴为山的想法不谋而合。“人类的相互了解源于思想的对话。”吴为山表示,对话是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通过文明对话,不同国家和民族得以沟通心灵,融通情感,增进了解,共求发展。

在文明对话的过程中,吴为山强调“三个一”,保持一颗平等、平静、平和的心,既不能卑躬屈膝、妄自菲薄,也不可趾高气扬、盛气凌人;坚持一个爱好世界和平的魂,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中的和平性表现出来,得到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有一张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脸,体现中国文化精髓和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这一张脸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与世界的对话中讲好中国故事。”吴为山说。

记者:赵晖 朱婉君 李佳旭 王普 王钟毅 彭卓 张馨文 杨智翔 胡晓格

编辑:蓝建中 肖月 刁慧琳 徐晓蕾 王申

剪辑:李佳旭

鸣谢:中国美术馆

新华社出品

【责任编辑:刘峻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