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15年居全球第一——持续领跑,宁波舟山港靠什么?

2024-06-11 05:5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的集装箱堆场。

无人集装箱卡车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工作。

工作人员在宁波舟山港镇海港区远控室监控港口运行情况。

近日,宁波舟山港宣布,已在梅山港区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港口5G专网,可实现对港区作业的跟踪、调度、分析、预判等全方位管理。

作为中国重要的交通综合枢纽,宁波舟山港连续15年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三强。随着高科技的融入,宁波舟山港在保持“大体量”的同时,也向“智多星”迈进。面对不断增长的往来船舶和货物,世界第一大港有哪些“真功夫”?怎样做到得心应手?记者前往宁波舟山港生产一线探寻答案。

宁波舟山港之“智”

——探访“智多星”梅山港区:5G无人化水平持续提升,“老码头”告别职业病

“左脑管生产,右脑管设备。”这是记者在宁波舟山港集团总部多次听到的一句话。可以说,管理调度部门是港口的“大脑”。如何提升智慧水平,将其算力和潜力发挥到最大程度?自动化、智能化,是宁波舟山港给出的答案。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5G龙门吊集群、5G无人集装箱卡车编队、港区5G无人驾驶示范区,已实现了L4级别的集卡无人驾驶。

记者乘车行驶在堆场靠海一侧道路上,不时与无人驾驶的电动集卡会车;远处的蓝色龙门吊已没有司机舱——和集卡一样,龙门吊也实现了无人化作业。宁波梅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梅东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桥吊司机、龙门吊司机和集卡司机,已搬进舒适整洁的办公楼,靠5G网络和北斗导航系统远程工作,“如果想见到他们,要在办公室里找喽”。

走进远控桥吊操作中心,只见桥吊司机稳坐人体工学椅,远程操作船舶装卸。通过实时监控大屏,可见集装箱如同玩具积木,在4只“大手”抓取下,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抛物线,集装箱又快又稳落在甲板上。

“以前桥吊司机是最苦的工种之一:在狭小的舱室内保持低头姿势,一坐就是8个小时;吃饭、喝水、如厕很麻烦,还要忍受海风、酷暑和暴晒;几年干下来,腰椎、颈椎全部发出‘警报’……”工龄十多年的梅东公司桥吊司机钱斌告诉记者,设备自动化、智能化让“老码头”如今不必忍受“风吹日晒”。

除了让工作环境更舒适,自动化、智能化也让装卸作业更加安全高效。

在5G+港机远控室,操作人员利用5G网络远程操控位于堆场的龙门吊。龙门吊司机李丽告诉记者,梅山港区的175台龙门吊中,有110台远控龙门吊可进行全自动作业,龙门吊与司机配比已达3∶1,“随着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这一比例还会扩大”。

梅东公司科研中心业务研发主管虞世宇介绍,港区的智能集卡已具备全天候作业能力,在夜间、雨天等条件下也能进行精准定位和路况识别,今年一季度完成实船作业240船次、作业箱量达15万标准箱。“港区的自动化作业链,两端是远程桥吊和远控龙门吊负责装卸,中间是智能集卡与人工集卡混行,再加上33个5G基站、自主研发的调度平台……我们正在建设的,是名副其实的‘智慧港口’。”虞世宇说。

宁波舟山港之“大”

——探访“大块头”穿山港区:全球第二大单体集装箱码头,海铁联运让效率年年有飞跃

伫立于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行政办公楼12层平台,穿山港区风光一览无余。海天之间,3700多米岸线上,万吨巨轮一字排开,11个泊位吊车如林,各色集装箱鳞次栉比。

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滩涂到强港,穿山港区的变迁,正是宁波舟山港二十载发展历程的缩影。

2004年,宁波—舟山港管委会成立,两港一体化进程打响“发令枪”;2015年,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揭牌,宁波舟山港年集装箱吞吐量首破2000万标准箱;如今,宁波舟山港300多条航线连接起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每天集疏货轮近280艘次。

如果说宁波舟山港是全球港口中的“大块头”,那么穿山港区就是宁波舟山港各港区中的“大块头”。去年,穿山港区集装箱码头吞吐量连续第7年超1000万标准箱,是全球第二大单体集装箱码头,也是中国泊位等级最大、码头前沿水深最深、装卸设施最先进的集装箱码头之一,可接卸全球最大的超2.4万标准箱集装箱船。

登高远眺,宁波舟山港铁路穿山港站的集装箱班列如钢铁长龙。作为宁波舟山港第三个具备海铁联运作业能力的港区,铁路穿山港站已建成4条到发线和2条装卸线,每条装卸线配备4台轨道式龙门吊,设计年作业能力达60万标准箱,最大年作业能力达80万标准箱,能够满足海铁联运集装箱整列取送和装卸。

海铁联运让“大块头”实力尽显。从铁路穿山港站正式封关运行至今,海铁联运作业效率年年有飞跃,海铁联运作业量从2020年的6.8万标准箱增长至去年的超70万标准箱。

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史碧君告诉记者,穿山港区这个“大块头”,还将走上“风光氢储”融合并网的绿色之路,计划投入使用氢能集卡、可满足港区生产生活用电的光伏电站、即将并网发电的风电机组。

“大而强”是“大块头”的明天。宁波舟山港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到2027年,宁波舟山港将形成穿山、北仑、金塘—大榭、梅山等4个千万级集装箱泊位群,油气、煤炭、矿石等3大亿吨级大宗散货泊位群作业能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宁波舟山港之“全”

——探访“多面手”镇海港区:从煤炭、液体化工品、散杂货到集装箱,全品类对接高要求

世界一流强港,不仅仅是吞吐量领先的“大块头”,也是应对各类船舶和货物得心应手的“多面手”。

去年6月,宁波舟山港完成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业务,此后又相继完成全国首单散货船海上双燃料加注、全国首单集装箱船海上生物燃料油加注业务。今年3月,鼠浪湖码头首次实现“40万吨+20万吨”矿船双轮并靠,并成为全球唯一可同时靠泊2艘40万吨矿船的码头。坐拥全国最大的铁矿石码头和唯一双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以及能够挂靠全球最大油轮的45万吨原油码头,宁波舟山港这位“多面手”施展功夫的舞台格外宽广。

在宁波舟山港镇海港区,宁波镇海港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邹春林告诉记者,镇海港区也是一位“多面手”。这里吞吐的货物,几乎覆盖宁波舟山港全部品类,因而有“小宁波舟山港”之称。

十余米高的巨大幕墙,将港区公路和煤炭堆场隔开;清新的水雾“制服”了弥漫的粉尘,让港区看上去仿佛刚洗过澡;四通八达的管网将煤污水聚拢、回收利用;穿梭在煤堆和液体化工品储罐间,随处可见的监控设备,让废气、扬尘和安全隐患无所遁形……漫步在镇海港区,记者目睹江海联运之高效,也体会到其绿色。

绿色港区,“氢”装上阵。不久前,镇海港区3—1号装舶重点作业线迎来了首辆氢能重卡的试运行,这是镇海港区汽车队在散货作业中首次运用氢能重卡。这辆重卡在满载35吨煤炭完成整个装船作业循环后,氢燃料消耗仅约1%,能耗成本比柴油自卸车降低约75%,并实现全程无污染、零碳排放。

绿色岸电,让船舶靠泊用电不再依赖柴油机。“今年一季度,宁波舟山港集团经营范围各码头岸电使用量突破50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75%。”邹春林介绍,随着岸电标准化建设提速,镇海港区如今已实现码头泊位低压岸电全覆盖,还建成了宁波舟山港首个“光伏—充电”一体化新能源车棚项目。

全面淘汰国Ⅲ及以下柴油动力集卡、自卸车;逐步更新淘汰传统柴油动力集卡、自卸车、小叉车、辅助车辆;新增或更新流动机械,优先使用清洁能源或新能源动力……镇海港区正加快提升车辆清洁能源使用比例。“2025年,我们将更新2台新能源堆高机,新能源流动机械达到29台。2027年,新能源流动机械比例将超过30%。”邹春林说。

清洁、低碳、安全的绿色港区,正成为宁波舟山港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的“标配”。(本报记者 汪文正文/图)

【责任编辑:刘维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