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文化中国行|用手绘长图的方式,打开30万年的山地史诗

2024-06-08 15:53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6月8日是我国第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文物传承文明”。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聚落初兴、到古国肇始,从郡国并治、到多族共融,神秘的夜郎文化、雄壮的海龙屯遗址、悠远的屯堡遗风,在浩瀚的历史中,贵州深入参与塑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贵州,被誉为“文化千岛”,“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居全国第一。喀斯特地貌塑造了贵州千山万壑间的精彩,18个世居民族与山为伴,与水相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活态民族文化。

去年以来,贵州重磅发布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不断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新跃升。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探知文化和历史遗存,不仅是探源中华文明,也是为了坚定文化自信。在第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让我们溯流从源,打开30万年的黔地文脉“盲盒”,感知多彩贵州山地史诗里的万千气象,读懂贵州之“贵”。


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度重视,多次前往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的省份考察调研,并就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将“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

2023年,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持续近1400年,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墓地,首次完整建立起黔中地区两晋至明代墓葬发展序列,建立了云贵地区历史时期考古学年代标尺,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生动案例。

截至目前,贵州考古已8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纵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代至西周、战国秦汉、宋元明等多个时期,横跨史前文明、夜郎文明、土司考古等丰富类别,实证了贵州历史文化的厚重绵长。

2024年春节前,贵州省博物馆《人文山水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正式向公众开放,以3503件套文物首次向大众展示贵州地域30万年历史画卷,以及逐步融入华夏核心的历史进程。

“我们通过贵博新展的一件件文物,仿佛能够看到古人向我们走来,与我们对话,述说多彩的贵州。”看完展览,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研究生马健涛难掩激动地说。

开展迄今,《人文山水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观展人数突破53万人次,节假日日均接待近1.3万人次,成为贵州文旅的又一“顶流”。

“这个展览是我们花费了近三年的时间,精心打造的一个大展,是第一次用文物、用博物馆的语言讲清楚了贵州30万年通史的展览。”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介绍。

山峦不语,历史留音。2公里的观展路线,构成一条30万年的历史长廊。贵州这片热土上所发生的一切过往皆在一件一件文物中向观者呈现。

洞天岁月,星光灿烂。山地贵州为史前人类提供了食物与栖居之地,石锤、石斧、石锛,这些重要的生产工具上,留下了人类探索与思考的痕迹。招果洞里8米堆积层犹如万年时间“地书”、盘县大洞修理台面技术独树一帜,打破了过去这种技术只是西方同期文化所专有的观点。从旧石器时代一路走来,人类文明的星火在贵州生生不“熄”。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只言片语的记载的背后,是无尽悠远的遐想。出土于赫章可乐M274号墓的立虎辫索纹耳铜釜、兴义万屯出土的铜车马,一批批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青铜文化遗存的出土,逐步建立起了夜郎文明产生、发展、成型,以及进入华夏历史的脉络,为探秘夜郎文化揭开了灿烂一页。

莲花罐、青瓷砚、酒具、茶器,大量出土文物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州人有了习文、饮酒、品茶等习惯,“品质生活”成为当时的追求。这些瓷器都从东南而来,玻璃串珠等饰品更是从东南亚进口,反映了当时东西部交流的密切。

…………

文物承载千年之悠思,映射时代之发展。“我们深入探讨了贵州的过去、贵州的民族起源、贵州的发展历程,才能向更好的未来迈进。”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研究员范同寿说。

江流万里,绵延不绝。文物,不仅是远古的回响,也是当下的关照,当人们走近文物,读懂了从何而来,也就读懂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读懂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抚琴俑、铜车马、提梁壶、摇钱树……近年,黔西南州博物馆以夜郎故国遗址出土文物与独具一格的展陈出圈。基本陈列“夜郎的疑问——贵州汉代历史文物展”清晰地反映出夜郎各民族与内地和中原地区连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获得第二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我们希望通过文物的展览表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观念。”黔西南州博物馆馆长龙虎认为,文物是“枝叶”,当来自各个地区、领域的文化产物汇合到“主干”上,才能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棵大树更加“枝繁叶茂”

2024年初,遵义市博物馆《播州杨氏土司考古成果展》开展,向公众全方位呈现71年来,播州杨氏土司考古历次考古成果和各类文献资料、学术专著,通过对关囤、城址、墓葬、司治、庄田等播州杨氏土司历史遗存的揭露,向世界展现屹立于东方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

山水之间人文浸润,峰峦之间时光流淌。江河奔流终将汇入星辰大海,从文化千岛到多元一体,贵州30万年的历史是华夏文明壮丽诗篇里的璀璨篇章,古今交融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步步铸牢。

贵州,以何为贵?有人说,从字形上看,“贵”恰好为“中国的一个宝贝”。如今的贵州,万桥飞架联通世界,“村超”“村BA”爆发无限生机,“黄小西吃晚饭”打响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品牌。125.8万座山头里,多彩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古老而优秀的中华文脉一直延续。

【责任编辑:刘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