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小月不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2024-06-05 17:57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截至4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47.78万亿元,同比增长9.6%;1-4月,各项贷款增加10.19万亿元,为历史同期较高水平……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稳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4月原本是传统的银行信贷“小月”,但今年4月信贷投放“小月不小”,节奏更趋平稳适度。据测算,4月新增贷款7300多亿元,在去年贷款增长基数较高情况下,依然保持同比增加。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金融血脉畅通,经济才会身强体健。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推动100多家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成立上海科创金融联盟,计划三年内通过股权、贷款、债券、保险等累计投放2万亿元,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深圳市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撬动作用,金融机构聚焦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主动对接企业融资需求,持续优化金融服务。

在四川,金融机构优化贷款发放条件和流程,推广运用“蜀信e·小额农贷”等小额贷款产品,及时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资金需求。

今年以来,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金融总量稳定增长,贷款投放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满足实体经济合理的融资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信贷总量较为充裕,信贷价格也更为“亲民”。 今年以来,我国融资成本稳中有降。4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6%,比上年同期低23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利率为3.7%,比上月低2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48个基点,均处于历史低位。

量增、价降,还要质优。我国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国民经济需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截至4月末,我国绿色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保持在30%左右高位,“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增速近20%,为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货币如流水,调控得当,就会成为支撑经济稳定运行的源头活水,让实体经济茁壮成长。正如修建水利工程是为了精准调控水流,更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货币政策实施的重要目标也是精准调节资金量,更好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小月不小”,正是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具体体现。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回升向好,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适时降息,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引导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降低0.25个百分点,5000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额度发放完毕,并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

在此基础上,央行着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均衡投放,为支持实体经济留有后劲,提升信贷增长的质效和稳定性。往年金融机构“开门红”冲业绩的指标导向弱化,“大小月”现象缓解,在保持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投放节奏更趋均衡,从而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可持续的金融支持。

宏观政策是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空间足、调控工具储备多,只要科学把握力度节奏,持续盘活存量、提升效能,进一步提升货币信贷政策引导效能,紧扣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文章,就能够把货币政策的调控潜能充分释放出来,有力护航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孙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