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地表到空天——上海高质量发展锚定“未来”

2024-05-29 01:27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社上海5月28日电(记者桑彤、曹槟、张曦)全新一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即将运营,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工程总进度已超22%,CJ2000发动机为C929客机提供强大的国产动力……从地表到空天,上海的高质量发展正锚定“未来”这一关键词,在相关产业中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海外高桥海通汽车码头等待装船运往澳大利亚的上汽MG品牌汽车(2023年7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位于上海最北边的宝山区罗泾镇,有一座由上港集团打造的全新一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5个月前刚“改头换面”焕新归来,预计7月将正式投入运营。

上海作为港口城市,正加速科技研发,通过提升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程度,实现产业升级,向海“掘金”。

记者走进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桥吊、轨道吊矗立码头,自动化无人集卡AIV运载着集装箱在码头各处移动,几乎看不到任何人员出现,这是当下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

上港集团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秦涛介绍,这个新码头应用的是以全栈自主可控的网络技术、控制技术、操作系统、计算芯片、存储及数据库系统等研发的新一代智能管控系统NEO-TOS,全面应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实现生产计划、任务调度、交互控制的智能化运转。

作为全球唯一能够提供自动化码头全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也加快推动传统港机主业转型升级,加大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传统码头的赋能,提出包括硬件、软件等在内的自动化码头一站式解决方案。

这是5月25日在上海长兴岛上的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基地拍摄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岸桥)。新华社记者 龚兵 摄

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副总经理徐建中告诉记者,过去中国一些港口码头在电控、操作等系统上几乎都要依赖进口。经过多年团队自主研发,振华重工集装箱码头生产实时一体化管控系统ZPMC-TOS目前可实现卸、装、转、运等所有环节的自动化工作,且已在洋山深水港等多个码头投入运行。

上海振华重工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成表示,中国企业在自动化码头领域完成从跟跑欧美到领跑世界的嬗变。振华重工累计参与了国内外60余个自动化码头的建设,占据全球自动化、智能化码头总数的70%以上,掀起了全球集装箱装卸模式的革命。

提高科技竞争能力,关键一环是推动教育、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上海正在用实践“蹚”出一条以有组织科研推动校企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

在位于长兴岛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开拓一号”“开拓二号”“波浪补偿栈桥”“远海浮动岛”……这些高端海洋装备,全部由实验室自主研发。

船舶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无人化产线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团队基于4台自动化装备和1套数字模型驱动的AI控制系统,建成小组立无人产线原型样机。

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船舶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员胡小锋告诉记者,这条产线可以模拟智慧船厂小组立制造所需要的流程,按照企业的个性需求,对数字模型进行合理的调整后,尽快地投入生产。预计未来,单条无人化产线的年产量相当于110个工人的年产量,成本可降低60%以上。

这是5月24日在上海市闵行区拍摄的“大零号湾”管委会所在办公楼。新华社记者 龚兵 摄

除了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毗邻两所985高校、对标世界一流科创高地的“大零号湾”也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条件,形成了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产业引领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上海是中国最早布局未来产业的城市之一,继2022年发布行动方案后,2023年3月授牌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为首批3个未来产业先导区。

走进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大零号湾”的创新策源馆,碳索一号卫星、风云三号G星气象卫星、CJ2000发动机、液氧甲烷火箭和发动机等“星、船、舰、大飞机”模型集中展现在眼前。这些国内、国际领先的产品、技术均由来自“大零号湾”的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

据介绍,中国第一颗商业碳监测卫星“碳索一号卫星”,搭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短波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帮助监管部门成功实现了地区节能减排的目标;全国首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是全球首个发射成功的液氧火箭,成为未来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最佳动力选择。

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中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构筑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葛东波表示,面向未来,上海将拓展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个新赛道,前瞻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努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培育产业增长新动能。

【责任编辑:刘维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