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临津江突破英雄连”战旗——奇袭飞渡临津江

2023-07-26 16:02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志愿军第39军授予第347团7连的战旗。

  1951年1月8日出版的《战旗报》。

1950年12月,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后,败退到三八线及以南的“联合国军”,部署了一条从临津江到三八线的总战线。为粉碎“联合国军”利用三八线重整部队、准备再战的企图,志愿军司令部根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指示,决定发起第三次战役,歼灭临津江东岸到北汉江西岸布防的南朝鲜军。

12月底的临津江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冰雪堆积深厚,其南岸又为天然峭壁、难于攀登。南朝鲜军第1师凭险据守,构筑了纵深约9公里的3道防御阵地,并在防线前沿布满铁丝网和地雷,号称“铜墙铁壁”,不可逾越。

为确保突破成功,担任突破任务的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第346团1连、4连和第347团5连、7连,于战前进行了周密的准备。针对崖壁陡峭、江水冰冷、前沿雷障等实际情况,官兵制作了防滑梯、防水袜、扫雷杆等器材;通过勘察敌情、地形,制作出高精度大型沙盘,以此反复模拟推演;发起进攻前一晚,官兵通过挖雪壕的方式,秘密靠近江边的进攻出发阵地,确保进攻的突然性……

12月30日24时,全师部队已进入各自的进攻出发阵地。潜伏在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临津江北岸的战士们,静静地等待进攻时间。31日,临津江突降大雪,整个江岸一片雪白,为阵地覆盖了一层天然伪装。由于我军执行严格的战场纪律,敌派出侦察机在我阵地空域巡查,结果一无所获。

31日16时40分,信号弹划破长空,上百门大炮同时怒吼,炮弹暴雨般砸向“联合国军”阵地。与此同时,各突击连障碍排除组利用炮火烟幕,迅速排除江北岸残存地雷。第346团4连3班班长张财书冒着炮火,连续排除4处集群地雷。在部队发起冲锋的紧要关头、自制扫雷杆又被炸碎的情况下,他冲入雷区,用手抓住拉火索,拉响最后一群地雷。

17时3分,空中再次升起红色的信号弹,冰河山林里响起高亢嘹亮的军号声,这是步兵发起冲击的信号。作为突击部队的第346团1连、4连和第347团5连、7连从战壕里一跃而起,冒着猛烈的炮火率先冲向了敌军阵地。

敌军密集的子弹,没有阻止志愿军前进的步伐。第347团7连1排排长王凤江带领尖刀排冲在最前面,在火力掩护下,快速向结冰江面奔跑。江面冰层很快被敌人炮火炸裂,战士们跌进了冰冷刺骨、齐腰深的江水中。许多战士下半身被冻得没了知觉。王凤江一手举着枪,一手扶起跌倒在水中的战友。在冰冷的江水中,战士们推开冰块,冒着敌军炮火向前冲锋。仅用11分钟,就突破了敌军精心布设的临津江防线,攀上了对岸10余米高的陡崖。

17时40分,第346、第347团的突击营在炮火支援下密切协同,稳稳控制住南岸滩头阵地,为后续部队渡江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后,第116师迅速从南朝鲜军第1师防御正面突入。经过一夜战斗,至1951年1月1日拂晓前,突击部队突入南朝鲜军防御纵深约10公里,占领了大村、武建里地区。

战后,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将这次突破战斗总结为“三险三奇”:一是敢于把突破口选在临津江弯向敌方的地段,出其不意制胜;二是大胆把近8000人的进攻部队和武器提前一天隐蔽在进攻出发阵地上,而没有被敌人发现;三是大胆地把50余门火炮设置在距敌前沿300米处进行直瞄射击,准确地摧垮了敌人的工事。

1951年1月6日,志愿军第39军授予第116师第346团1连、4连和第347团5连、7连“临津江突破英雄连”称号。

文物链接

在第79集团军某旅“临津江突破英雄连”的连史馆内,保留着一张1951年1月8日出版的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党委机关报——《战旗报》。泛黄的报纸上,题为《钢铁连突破临津江》的文章占据醒目位置,记载了连队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临津江战役中,官兵智勇双全突破临津江的英勇事迹。这段光荣的历史不仅刊登在《战旗报》上,也铭刻在每名连队官兵的心中。岁月的长河奔涌向前,革命先辈留下的无坚不摧、无所畏惧的钢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连队官兵。

【责任编辑:吴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