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阳光评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美丽中国安全屏障

2023-06-09 09:5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前不久,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的世界地球日主场活动上,自然资源部宣布,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全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15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5万平方公里。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自然生态系统受挤占、破坏的情况比较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下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突出短板。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进入新世纪以来,为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妥善处理空间矛盾冲突,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且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后,从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到打好蓝天、绿水、净土保卫战;从部署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开展垃圾分类,到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从云南洱海治理,到青海三江源保护……这些年来,中央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以最坚定的决心、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虽然我国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已经显著改善。但总体成效并不十分稳固,一些地方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我们持续努力,久久为功。近年来,我国根据中国国情科学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规则,实行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就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中国方案。继2019年中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倡议,入选了联合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15个精品案例后,2020年“生态保护红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制度创新”案例又入选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中的特别推荐案例。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科学划定是前提和基础,严格管控是关键和保障。面对“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内,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和国家重大项目占用”等相关要求,期待各地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大措施落实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污染治理,全力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真正把绿色低碳转型推向纵深。通过积极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以保护成效为导向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确保保护修复科学有效。不断提升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业务化应用水平,推动智慧化、信息化、标准化监管。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完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合力,共同守护好生态保护红线,不断筑牢美丽中国安全屏障。(刘纯银)

(《阳光评论》项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责任编辑:刘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