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发现最美 你评我论|从党家村到陈炉:传承文化 遇见乡愁

2023-06-07 11:45

来源:央视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央视网消息 (记者 王甲铸)从米脂往南,过绥德,至延川,再经韩城、合阳后,一路往西抵达铜川,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星罗棋布。千百年来,这些村落形成风格迥异的建筑和布局,更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这些不同形态的文化,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5月30日至6月3日,发现最美 你评我论——“传统村落万里行”网评引导活动走进陕西,央视网记者随团在传统村落采访,感受历史,触摸乡愁。

塬上俯瞰党家村 (王甲铸/摄)

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东北的泌水河谷里,历经近700年风雨的党家村,于青砖蓝瓦间一片古朴静谧。

始建于元代的党家村,有123座四合院和11座祠堂、25个哨楼及庙宇、戏台、文星阁、看家楼等一批极具价值的古建筑。穿行于党家村古朴的街巷里,在惊讶于精美奇巧的门楣、木雕、砖雕之外,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遍布在四合院墙壁上的壁刻家训,其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善,堪称一绝。

党家村家训馆里的壁刻家训拓片(王甲铸/摄)

如“读圣贤书,立修齐志;存忠孝心,行仁义事”、“居家有道惟能忍;处世无奇但率真”,还比如“国则思忠,家则思存,民则思信,为人之根本也”等等,不仅反映了主人的修养与追求,还从修身、处世、治家、报国等方面为自己和后代子孙立下规矩。

在党家村,这样保留较为完整的家训有26则。在这些家训的潜移默化之下,党家村数百年来人丁兴旺、家道昌盛,后人们知书达理,谦和礼让,涌现出许多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报效国家的仁人志士。

而这些家训里蕴含的理念,也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曾表示,传统村落里的群众通过生产生活,创造的有形或无形的文化形态,无不体现着个体、家庭、宗族甚至国家和民族的全部文化内涵。

如今,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促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这些家训还起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党家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党小涛说,村里为此打造了一个“家风家训”园,就是要把这些古老的家规家训传承好利用好,引导人们崇德向善,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

陈炉古镇著名的罐罐墙景观(王甲铸/摄)

离开党家村往西,数百公里之外的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古老的耀州窑炉火在这里已燃烧1400多年,生生不息的炉火也为这片土地留下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

作为宋元以后著名的古耀州窑延续生产的唯一窑场,这里以烧造青、白、黑和酱釉瓷而出名,渊源流长的陶瓷文化背后,是陈炉居民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如今,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陶瓷烧造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家瓷坊内,李家第十代传承人、中国陶艺设计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竹玲端坐桌前为记者演示刻刀工艺,只是寥寥数笔,瓷盘底部一个印花便栩栩而生。

18岁开始接触制瓷技艺的李竹玲说,几乎每一个陈炉人都是在制瓷的耳濡目染中长大,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说,传统村落原住民是村落特有民俗、信仰、技艺、人文环境等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保护、传承这个村落,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传统村落的传承发展,首先要“保护”原住民。

如今,在陈炉,像李竹玲这样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有2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8人,有2家紫砂研发制作企业,除陈炉陶瓷总厂外,还有14家陶瓷作坊、年产陶瓷量近500万件,从业人员1000余人,几乎每一个生活在古镇上的家庭都以此为业,真正做到发展传统村落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

延川县刘家沟村,正在表演的陕北说书艺人(王甲铸/摄)

为期4天的采访中,记者还分别领略黄河行鼓、陕北大秧歌、米脂米贴画、合阳踅面、陕北道情、陕北说书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些非物质文化正在或已经完成“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转变,焕发出新的生机。

目前,陕西有484个村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179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陕西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胡汉利表示,未来将继续按照“科学规划、整体保护,突出重点、活态传承,基础先行、注重生态,合理利用、有序发展,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的基本原则,全力以赴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


【责任编辑:刘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