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叙西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5月23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此次论坛的主题是“西藏高质量发展与人权保障的新篇章”,五个分论坛分别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西藏的实践、西藏的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西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青年力量、数字时代西藏故事的国际化传播。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官员、学者、媒体代表等通过线上、线下和视频方式围绕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5月23日,“2023 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在第三分论坛,海内外嘉宾以“西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主题,从多个角度展开交流研讨
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协办的以西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的第三论坛备受外界关注。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厅长德吉卓嘎作为嘉宾回顾了西藏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从政策支持、文物和非遗保护、古籍普查应用、依法保护、依规管理再到人才培养,他认为国家对西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投入非常大,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西藏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得到极大满足,各族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厅长德吉卓嘎发言
西藏是藏医药的发源地、资源地和传承地,西藏藏医药大学校长和教授米玛认为在近3800年的发展中,藏医药博采众长,为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族群众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指出,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2022 年底,西藏共有在编藏医药卫生技术人员3763 人,聘用人员502 名,个体行医和民间藏医师470 人。藏医药服务已纳入到自治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就诊人数334 万人次。截至2022 年,全区已有达到GMP要求的藏药生产企业17 家,获有藏药国药准字号311 个(159 个品种)。
西藏藏医药大学校长和教授米玛发言
藏文古籍文献则是是藏文化的主要载体,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们对世界自然万物的探索、认识、改造利用的智慧结晶。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苏发祥认为近年西藏藏文古籍的保护、出版和数字化都取得了诸多成果。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时23 年,组织上百名专家完成《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对勘出版工作,收录经典4570 部,其中《甘珠尔》108 卷、《丹珠尔》124 卷,并于2018 年推出电子版,使数百年来只有手抄本、木刻版的藏文典籍,有了精美的现代印刷版本。香港中华书局学术分社编辑黄杰华也表示这十多年间,各地整理、出版了大量的藏文目录及图录,体现了各地对藏族文化的重现,有效保护了藏族珍贵的民族遗产。同时,也出版了大型的藏文典籍丛书,为保存及弘扬藏民族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苏发祥发言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拉先加介绍,截止2021 年,国家先后下达专项补助资金6845 万元用于古籍文献保护。西藏布达拉宫古籍文献(贝叶经)保护研究中心成功研发贝叶经静电吸附无损提取装置。2020年,国家资助4000 余万元启动大昭寺文物古迹保护工程。
台湾内陆欧亚学会常务监事罗中展在发言中说道,近年来拉萨、林芝之间的高等级公路、拉萨-林芝铁路先后建成, 给当地百姓带来许多发展机会。这是项极为重要的事,交通的便利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这十多年间,各地整理及出版了大量的藏文目录及图录,体现了各地对藏族文化保护的重视。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西藏中小学学校教育用语逐渐形成了藏语授课体制和汉语授课体制的“双轨制”格局。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小民表示目前西藏中小学已实现“双语教育”全覆盖,建立了自学前教育起,比较科学、规范的双语教育摸式。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既学习藏语文,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藏、汉兼通的双语人才。事实证明,西藏自治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与藏语言教育之间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和谐共生的一种关系,都服务于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与会的外籍嘉宾也阐述了他们对中国西藏文化的理解和西藏文化传承的看法。英国籍藏族同胞、画家贡嘎嘉措是一名在拉萨长大的艺术家。他说年少时曾在北京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成年后,他到英国的顶尖艺术院校学习西方艺术。所有这些学习经历和文化熏陶丰富了他的人生,也给了他很多启发。在西藏成长的经历也让他将自己对西藏文化的理解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美国政治经济学家、作家、律师、导演龙安志分享了和香巴拉工作室一起制作三部书籍《寻找香格里拉》《与神山对话》《香巴拉经文》和同名纪录片的经历,并表示现在正计划做一部关于格萨尔王和时轮金刚的纪录片电影,寓意只有当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团结携手共同努力时,人类美好的未来愿景才能得以实现。(孟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