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阳光评论】从东坡诗词中领悟“清明”

2023-04-26 10:0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清明,是指春日里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大自然呈现出蓬勃生机的景象。《岁时百问》有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有着种种美好的寓意,它可以指人的思路清晰明朗,也可以指治国有方、井井有条。在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身上,“清明”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能保持“清心寡欲”,为官清正、为民担当,而且能做到“心如明镜”,饮下人生苦酒,将世俗纷扰看得透彻与清明。

为官清廉,慎独慎微,体会“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廉洁品德。苏轼家风清廉,自己也勤俭节约、两袖清风,新任太守时曾被百姓误认作太守的跟班或家人。他把廉洁奉公作为人生信条,从政以来坚持清正廉洁、不义不取,把德行操守放在首位。在《六事廉为本赋》中苏轼写道:“功废于贪、行成于廉”,意在表明从政为官要摒弃贪念才能善始善终。“水清沙自洁,官贤弊自绝。”党员干部要坚持克己奉公、永葆律己“清心”,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小心谨慎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做到慎始、慎独、慎微。要坚持以俭修身、永葆底线“戒心”,心中高悬明镜、手中握紧戒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保持定力,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防止糖衣炮弹的攻击,以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担当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为民担当,一心干事,体会“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的宗旨情怀。苏轼的一生命途多舛,常遭谪贬,任职遍布全国各地,可无论身处何方,他都脚踏实地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把造福百姓作为毕生的政治追求。在杭州,他亲历亲为带领百姓挖出西湖的淤泥、修建大堤,此后“苏堤”成为西湖边上靓丽的风景;在黄州,了解到当地因贫穷而溺婴,他心酸不已、奔走筹划拯救溺婴;在儋州,他不遗余力地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宋朝海南的第一位进士,他办学堂、劝农耕、推中医的故事至今还在口口相传。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实干担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做足“绣花针”功夫,描绘新时代的“锦绣”蓝图。

心如明镜,从容豁达,体会“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人生智慧。品读苏东坡的诗词,人们惊叹于他的旷世奇才,又有几人知道这些充满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背后隐藏着多少跌宕起伏的往事。苏轼颠沛流离一生,心中自是苦闷,可他深谙“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的道理,面对人生坎坷依旧云淡风轻,把人生看得通透清明。“回首向来萧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虽然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可他不畏自然界的风雨、更不畏政治风雨,任凭千磨万击,依旧气定神闲。正如林语堂《苏东坡传》中所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旷达超脱、豁达乐观,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自己的快意人生,作为党员干部,应在东坡居士饱含人生智慧的诗词中领悟“清明”、涤荡心灵。王佳蕾

(《阳光评论》项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责任编辑:刘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