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关组合引发连锁效应

一个晴朗的午后,连队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你对连队的训练建设有哪些想法?”

为了夯实“1+1>2”的组合作用,丁昆和汪新抱着尝试的态度,想听听连队每个人对训练和建设的想法。没想到,官兵们的意见纷至沓来。

“仅靠一两个技术精湛的人,很难保证长久战斗力”“有些新技术原理很多大学生士兵都学过,不如让他们试试”“与其用10年培养一个技术骨干,不如集智攻关险难课目”……

支委会会议上,几名支委陷入沉思。技术骨干在连队摸爬滚打10多年,对训练和实战中的技术应用早就摸索出自己的套路。但新技术一直加速革新,在战争胜负的天平上砝码不断加重。也许,是时候改换思路了。

“不如让对训练和管理有想法的同志,结对攻关解决问题。”副连长路鹏涛提议。“那就针对训练和管理中的难题,成立群众性攻关组合!”支委们达成一致,“不仅要对难题‘悬赏’,还要张贴龙虎榜对攻关组合进行表扬!”

“攻关组合的成立都很灵活,有的根据任务临时搭配,有的新老结合优势互补,有的强强联手能量翻倍。我们不搞强制评比和绩效考核,就是要让官兵的思想和创意活跃起来、智慧和知识凝聚起来。”丁昆说。

攻关组合带来了一系列连锁效应,为整个连队难题的“爆破”不断积蓄能量。

李俊伟和李晓晓两人最有默契。他们根据专业特点和带兵经验总结归纳出某训练指导法,将所有训练要点以简练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列举出来。

训练指导法投入使用后,连队官兵好评不断。“这套训练指导法对我们刚接触爆破专业的‘小白’很实用。翻到特定的训练课目,我就知道要提前学习哪些理论、带哪些器材、达到什么训练效果。”列兵乔郁虎说。

其他攻关组合纷纷发力。学习过机床、电焊的中士张临辉和上等兵潘志郡一起改进了地雷模型:如果训练中处理不当,模拟雷就会冒烟冒火,便于新兵理解排爆原理。

“以前都是跟着老班长干,现在我也能参与到连队建设中。”大学生士兵范孟鑫感慨。攻关组合激发了连队的创新活力,让每名官兵都产生更强的使命感和获得感。官兵们开始踊跃地把创新思路,应用到解决现实难题上。

水下爆破班副班长王冰瑞和下士万长久主动请缨,反复研究理论、潜水试验,总结出特定的水下搜索法和排爆法,大大提高水下搜排爆效率。

  三级军士长李俊伟正在排除未爆弹。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