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4日下午,习近平在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向游客和市民招手致意。新华社发

2001年4月,习近平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考察。资料图片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南平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向游客招手致意。新华社发

1997年6月30日,习近平出席林则徐出生地、故居、纪念馆等修复竣工仪式。资料图片

1990年6月8日,习近平在福州华林寺调研。资料图片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4日下午,习近平在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参观严复故居。新华社发


“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2021年仲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第一站就来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武夷山,观苍崖碧涧,眺层峦叠翠,研朱子理学,感慨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殷殷话语,重若千钧!

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对福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以及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倾注了巨大心力——

在厦门,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开启了科学保护鼓浪屿的新篇章;

在福州,为保护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福州古厝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保护城市文脉的制度性安排;

在省里,积极协调推动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有关工作,实现了福建世界遗产零的突破;治理木兰溪,让千年农业灌溉工程焕发新的生机;从炸药包下抢救文化遗产,使“南方周口店”三明万寿岩遗址幸免于被摧毁;积极推动福建土楼申报世遗;积极研究、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习近平对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与发展经济、城市建设之间关系的思考,高屋建瓴,振聋发聩,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文物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文物就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流连于碧水丹山,徜徉在古老坊巷,汲取这一片热土璀璨文明的丰厚滋养,踏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途,仿佛能感受到这声音穿越时空,直抵心扉。

第一篇章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

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存完整,是中国都市为数不多的“里坊制度活化石”。

这里物华天宝,面积仅39公顷却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5处,被称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这里人杰地灵,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沈葆桢、陈宝琛、林觉民、冰心等灿若繁星的风流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1年3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到访三坊七巷,听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岁月不居,古老坊巷,文脉悠悠。当年,正是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重视和推动下,三坊七巷得以免遭破坏,一大批历史文物古迹保留至今。

一场抢救林觉民故居的紧急行动,一系列包括“四个一”机制在内的创新之举,揭开了福州文物保护事业的崭新一页,为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美丽古城保住了文脉、留住了乡愁。

2002年4月,时任省长习近平欣然为知名学者、福州市文物局原局长曾意丹所著《福州古厝》一书作序:“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

正因为较好地处理了“古与今”的关系,福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了发展”,正焕发愈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紧急行动保护林觉民故居

三坊七巷北隅,南后街与杨桥路交汇处,历经百年沧桑的林觉民故居静立于繁华闹市之中,门前矗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往来的游客并不知道,那块市文物保护碑上,曾出现过一个脸盆大的“拆”字。

这座典型的福州民宅,不仅走出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也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故居。1911年5月,林觉民在广州英勇就义。消息传到福州,林家人为逃避清兵的追杀,躲到福州远郊,将此宅卖给了冰心的祖父。冰心先生小时候曾在此生活多年。

1983年8月,林觉民故居被确定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没过几年,一场风波降临。

1989年,福州市有关部门批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拆除林觉民故居部分建筑,准备建设商品房。当时在一家集体所有制印刷厂工作、热心文保事业的鼓楼区政协委员李厚威投书《福州晚报》“建议完整保留林觉民故居”,但不久有关部门还是决定按计划拆除。

时不我待。福州市政协委员张传兴也写信给刚到任不久的市委书记习近平,并撰文《林觉民、谢冰心故居不容再拆》,发表于1990年12月1日的《福建日报》,指出“如此不顾社会效益,不免使人失望”。

习近平看到来信后,立即让福州市文管会核实,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暂缓拆迁。1991年1月27日,他又作出批示,要求市委办核实情况。

1991年3月10日下午,福州市委、市政府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习近平亲自主持。到会同志视察了林觉民故居、黄巷、衣锦坊以及琉球馆等,并就加强文物工作进行了讨论。

时任福州市文管会常务副主任、福州市博物馆馆长黄启权参加了会议。在林觉民故居二进大厅廊前,习近平问黄启权:“老黄,这里是不是林觉民故居?”

黄启权回答:“对,我们站的地方就是林觉民故居的大厅。”

“好,我们就决定把它保护下来,进行修缮。”习近平的话语很简洁。

在会上,习近平说:“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会议议定了1991年福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办好的七件实事,其中第三件即为“立即动手修复林觉民故居,作为辛亥革命纪念馆开放”。

当年5月31日,故居修缮工程动工。11月9日,在辛亥革命福州光复80周年纪念日当天,林觉民故居修缮完成,并辟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

一直为保护林觉民故居奔走的李厚威,也由工厂调入林觉民纪念馆工作,后来担任馆长。

“开馆当天,习近平同志除了参加剪彩仪式,还亲自给省外客人当起了讲解员。开馆一个月内,他三次来馆了解观众反应,作出整改指示。”李厚威回忆说。

“四个一”机制惠及长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保护文化遗产,既需要行动,也需要制度和法治保障。

1991年3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的福州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以下简称“现场办公会”),不仅改变了林觉民故居的命运,也建立了惠及长远的“四个一”机制。

“这次会议主要是解决了林觉民故居的保护和修缮问题,还确定了三坊七巷等地名人故居和遗址的保护办法:今后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文物主管部门报经市政府同意,均不得拆除、改建或添建。同时,还确定了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1991年福州市要办好7件实事,包括制定《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文物管理部门的力量等。”黄启权回忆说。

正是由这7件实事衍生出“四个一”,以及一系列给力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创新之举。

“一个局”——“现场办公会”确定,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增加事业编制10名。1994年11月1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会议议定健全文物管理工作机构,在机构改革中考虑设立市文物管理局。1995年6月,福州市文物管理局正式成立,作为市直二级局,人财物相对独立,定编20人。

“当时,省里和各个地市都没有专门的文物管理部门。福州在全省最早成立文物局,比省文物局成立还早,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也算比较早的。”1997年担任福州市文物局局长的王培伦接受访问时说。

“一个队”——“现场办公会”明确提出,建立福州市考古队。1991年6月,考古队正式成立,定编8人。这为提升福州文物考古水平,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来,福州市考古队在多个考古领域特别是中国水下考古领域,创下辉煌业绩。平潭“碗礁一号”“南海一号”沉船遗址等水下考古发掘工作,他们都作为骨干力量参与,考古成果丰硕。

“一颗印”——“现场办公会”提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现有使用单位,都要与文物主管部门签订‘使用保证合同’”。由此延伸,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从1992年开始,城建项目立项时需要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加盖市文管会(后改为市文物局)的印章。“以前只需盖规划建设部门的印章就可以了,增加了文物部门的一颗印,保护文物的主动性大大加强了,建设性破坏的可能性尽量避免和减少了。”黄启权说。

“一百万元”——过去,福州全市每年的文物修缮经费只是从城市维护费中列支8万元,“现场办公会”议定,从那一年开始,此项费用每年市财政拨款1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这笔钱,在当时不是小数目。

除了“四个一”机制,“现场办公会”还催生了一项创举——“福州瓷牌”。

顺着文儒坊的石板路,寻至大光里北侧8号,坐落着福州“首屈一指的诗楼”,斑驳的红木门上挂着一块搪瓷铭牌——“福州市名人故居·陈衍故居”,落款为“福州市人民政府立,一九九一年十月”。

这块铭牌用搪瓷烧制而成,不惧风雨,昭示着这座楼房的身份。上世纪90年代初,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如现今强烈,福州市创新探索出挂“福州瓷牌”保护历史建筑的做法,在当时尚属全国首创。

正是在“现场办公会”上,习近平提出,在全市开展一次全面的文物普查;对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部挂牌立碑,名人故居、遗址采取多种形式挂牌,并一律建立档案。

1991年3月12日,在省市人大代表视察福州市文物工作反馈会上,福州市正式决定用市政府挂牌形式从速保护一批名人故居。

1991年9月,经调查研究,福州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64处市区名人故居,比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挂牌保护。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市公布的最大一批名人故居。

从1991年10月到1992年1月,这64处名人故居全部挂上了搪瓷烧制的“福州市名人故居”铭牌,包括陈衍故居、陈若霖故居、高士其故居等。

30年过去,这些故居有的已经升格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他的仍以“福州市名人故居”的名义得到妥善保护,门前依然挂着独具时代特色的搪瓷铭牌,经历风雨,见证历史。

1991年“现场办公会”确定的不仅是一件件具体实事,还有惠及长远的机制举措,那就是:抓紧制订《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制定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三坊七巷两个保护规划。

《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从1989年4月开始起草,“现场办公会”之后,福州市文物、法律工作者马上加紧制订。1995年10月27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福州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条例》;1997年1月23日,经福建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1997年2月4日,由福州市人大常委会颁布施行。

这个条例的制订和施行,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也是率先之举。

注重精神血脉的赓续传承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倾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其旨归不仅是重视保存历史遗迹,也是弘扬民族文化、赓续精神血脉。保护林则徐系列遗迹,就是典型代表。

福州是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林则徐的故乡,是他出生、求学、成长以及晚年退养之地,这里留下了一系列与他相关的珍贵遗迹。

不过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包括林则徐故居、出生地以及纪念馆在内的系列遗迹,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年久失修、房舍被侵占等突出问题。省政协委员陈以强等多位有识之士为此奔走呼吁多年。

1990年5月,《人民日报》“情况汇编”发表《林则徐故居及墓地现状》,反映了保护林则徐遗迹存在的问题,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同志作了重要指示。

福州市政府立即进行了调查,在实地调查研究和核对文物普查材料的基础上,对保护和修复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出生地、林则徐墓等遗迹提出初步意见。

1991年7月,习近平在有关汇报材料上批示:抓紧修复林则徐故居及做好墓地开放。此后,在福州市委常委会等场合,他又多次研究此项工作。如1995年5月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林则徐诞辰210周年纪念活动及林则徐遗迹修复等事宜。

1996年2月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林则徐系列遗迹修复、充实工作,决定成立林则徐系列遗迹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同意纪念馆、故居、出生地作为福州市文物局的下属单位,归市文物局统一管理。

这次会议还议定收回位于福州市中山路左营司巷的林则徐出生地。当时,林则徐出生地所在地块已经出让给了一家房地产公司,他们计划兴建高级商住楼。

这次会议后,福州市有关部门迅速与开发商协商,以1200万元的补偿收回了这块地。同时,省长基金下拨200万元,林则徐基金会协助筹资400万元,大力支持林则徐出生地的修复工作。

1996年3月31日,林则徐出生地暨幼年读书处修复工程开工典礼举行。1997年6月30日,修复竣工并对外开放。

“开工和竣工两次仪式,习近平同志都亲自参加了。”时任福州市副市长、后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也是林则徐后裔的林强说。

与此同时,位于鼓楼区文藻山路的林则徐故居也逐步完成被占用房舍清退、拆迁等工作。2003年5月,一期修复“七十二峰楼”工程动工,当年8月竣工。2015年8月,林则徐故居二期修缮工程启动,目前正在有序进行中。

习近平为何对林则徐系列遗迹的修复保护如此重视?这源于他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倍加推崇。

1990年6月18日,到任福州月余的习近平就到林则徐纪念馆瞻仰、调研。

1995年6月3日,林则徐铜像在福州南大门——白湖亭竖立。在揭幕仪式上,习近平满怀深情地说:“今天我们故乡人民竖立起林则徐铜像,就是为了激励自己,教育后人,让在林则徐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同年8月24日,在福州市纪念林则徐诞辰2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我们要“继承、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学习他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多次提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自勉联也被他一再引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今已成为福州的城市精神。

彪炳中国近代史的福州籍先贤,除了林则徐,还有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

2021年3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到访三坊七巷,在郎官巷的严复故居驻足良久。“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故居墙上,习近平在闽工作期间所作题词清晰有力。

严复晚年最后一段时光是在郎官巷20号的宅子(现为严复故居)里度过的,1921年10月27日病逝于此。

面对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严复积极倡导变法维新,译介《天演论》等西方政治经济学、社会学著作,阐发救亡图存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严复在转型时代发出的启蒙强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及福州工作期间,十分重视严复思想的研究和弘扬。1993年至2001年,福州及福建先后5次召开严复学术研讨会,习近平十分重视,关心会议筹备情况、出席大会发表讲话、会见专家学者和严复后裔、为论文集撰写序言……

1997年12月,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主办了“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为研讨会题词: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

2001年,是严复逝世80周年。当年11月,福建省政协、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等牵头召开纪念严复逝世8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汇编论文集《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亲自担任主编,并写了序言,对严复的爱国情怀和启蒙思想给予高度评价:“严复的这些译著和评论,在当时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清王朝统治下的旧中国思想界,宛如巨石投入深潭死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

推动“福建土楼”申遗

在福建,独具特色的土楼是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建筑之一。

1986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展示全国各地最具特色的民居,其中,代表福建民居的是一座环环相连的精美土楼,这取自龙岩市永定县(后改为永定区)闻名遐迩的承启楼。

像这样的土楼,建于15至20世纪期间,遍布龙岩永定及漳州南靖、华安等地。这些最初为了防御而建造在水稻、茶叶和烟草田间的土楼,内沿为圆形或方形,中央是开放式庭院,只有一个入口,每座土楼最多可供800人居住。作为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聚族而居的大型建筑,常常被称为“家族的小王国”或“繁华的小城市”。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土楼中,发人深省的楹联匾额,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激荡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

走进土楼,人们可以感受到居住在其中的人对伦理道德的崇尚,他们忠君爱国,敬宗睦族,崇文重教,勤俭耕读,刻苦耐劳,平等相待,热情好客。同时,土楼蕴含着同宗血缘凝聚力,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

1998年起,永定、南靖两个县都启动了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后来,华安县也加入到土楼申遗行列。

龙岩、漳州两地对土楼申遗的“署名权”——到底是叫“客家土楼”还是“闽南土楼”,各执一词。

时任福建省副省长,同时也是学者的汪毅夫回忆,当时,有些领导和专家认为,无论以客家土楼还是以闽南土楼为主体进行申遗,文化上的意义都较为狭隘,是难以申报成功的。

因为这是一个涉及以后千百年的“署名权”问题,各方争论不已,谁都不愿意作出妥协。

“笔墨官司”打到了时任省长习近平那里。2000年4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了土楼申遗有关问题。

时任副省长潘心城回忆:“习近平同志说,福建到处都有土楼,现在整个福建的土楼都要申报世界遗产,我们就称为福建土楼,这样八闽大地都有份。大家觉得习近平同志说得有理有据,又顾全大局,纷纷表示同意。”

这次会议确定了申遗的“福建土楼”范围为“两片一线”,即永定县湖坑镇、下洋镇、高头镇,南靖县书洋乡、梅林乡,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等。会议还决定成立福建土楼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领导小组。

后来,福建省政府正式确定由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以“福建土楼”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名正则言顺。解决了申遗名称争议之后,龙岩、漳州两地齐心协力,加快土楼保护、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福建土楼申遗进入快车道。

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省第2个、中国第36个世界遗产。

“土楼以其建筑传统和功能作为典型范例被列入,它体现了一种特定类型的公共生活和防御组织,并且体现了人类居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福建土楼如是评价。

十年申遗,几代接力,一朝梦圆,八闽大地又多了一张世界级名片。

在省长任上,习近平在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不时关心过问土楼的保护和利用情况。

2001年10月11日—12日,习近平结合全国人大、省人大代表视察活动,深入永定县调研,先后视察了棉花滩水电站建设工地、龙湖风景区等地。

在谈到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时,习近平特地提到了土楼资源。他说,龙岩的旅游资源开发超前了,这很好。龙湖要建成生态旅游区,进一步完善整体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好龙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防止造成旅游污染和生产性水资源污染。永定有世界级旅游品牌资源——客家土楼,要做好“东有客家土楼,西有龙湖”的旅游文章,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如今,永定已经形成“东楼西湖”大旅游发展格局:东边,世遗土楼,每年吸引海内外无数宾客,寻奇探幽;西边,龙湖风景区已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湖域面积65平方公里,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湖。“东楼西湖”交相辉映,全域旅游发展红红火火。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