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员参加伤员后送程序演练。

“维和课堂必须直通维和战场,一招一式都要瞄着实战练,不能有花架子”

近年来,联合国维和行动转向多元化,任务也扩展到维持和平、战后重建、安全治理等方面。为了始终保持与国际接轨,团队成员经常以教员或学员身份参与国际维和培训。而一次国外培训经历,让教员周辉收获颇丰。

“嘀……”一阵刺耳的警报声穿破了某国郊外的废弃小楼,一名学员掀开马桶盖时,引爆了里面暗藏的“地雷”。“你已‘阵亡’!”教官立即宣布。

此刻,在一旁参训的周辉,脑海里像跑马灯一样不停回放这些天实战演练的画面:藏在草丛和沙子里的未爆物、被劫持24小时的“人质”、背后藏着暗锁的门……一幕幕以任务区实际背景展开的演习课目,在短短3周的培训中轮番上演。那一刻,周辉突然意识到——有些知识老师对着幻灯片再怎么讲,都不如一次实战演练来得印象深刻。

回国后,周辉与团队教员一起,调整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设置,实地考察适合演练的地形,编写符合任务区实际的背景想定,购买制作各种道具,逐步加大了室外模拟训练在培训中的比重。此后几年,他还先后参与设计了“蓝色”系列演练,成为我军维和培训的亮点和品牌。

北京郊外,某地。

“嗒嗒嗒……”突然,枪声四起。随着印有醒目“UN”字样的白色勇士车驶入泥泞崎岖的险难路段,一伙蒙面“武装分子”从道路两侧的灌木丛中鱼贯而出。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军事观察员”被赶下车。

应对“武装劫持”、通过武装哨卡、处置未爆炸物、车辆事故救援……10余个高强度实战化课目在冷雨中连番上演,一个个临机导调的险局向着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班的学员们迎面“撞”来。路边,陆建新眉头紧锁地紧盯演习方向,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这是2013年我军第一次举办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国际班的教学现场。起初,该训练班仅教授理论,不进行实践教学,但陆建新认为这样远远不够。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我国举办的‘国际班’一定要有实战环节,否则与我们国家的身份地位极不相称。”陆建新向上级提出开设综合演练的建议。

建议被立即采纳,困难也接踵而来。团队成员要在一个月内准备演练想定、选定演练场地、设计考核课目……时间紧、任务重。这时,陆建新却跟参演的任务部队“杠”上了。

“维和课堂必须直通维和战场,一招一式都要瞄着实战练,不能有花架子。”陆建新要求在综合演练的“武装分子”必须说英语。为了打造出逼真战场,陆建新同团队教员一起探讨、亲自示范。很快,一支业务精湛、语言能力强的“武装分子”队伍建成了。

凭着这股较真劲儿,2014年,由陆建新牵头负责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培训课程”顺利通过联合国资质认证,我军维和训练国际化、标准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