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想画什么?”当王歆在课堂上热情地提出让孩子们画画时,学生们怯生生的回答却像冰刺一样扎痛了她的心: “老师,我们从来没有画过画”。
直到现在,33岁的王歆仍对9年前给身为乡村教师的哥哥临时代课的情景记忆犹新。
一瞬间,王歆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远比她的料想冰冷得多!
当时,大学毕业的王歆已是省城一家龙头美术培训学校的教学组长,学校拥有1000多名学生、5个校区。
那次代课的经历让王歆开始关注乡村学校的美术教育,她发现这些学校普遍缺少艺术专业教师,从来没有画过画的学生竟占了大多数。
也就是从那时起,80后的王歆萌生了去乡村学校教美术,成为一名乡村艺术教育的“拓荒者”的想法。
2011年,在家人的反对声中,王歆报考了特岗教师并被录取到国家级贫困县偏远山区学校------湖南省新化县金凤乡中心小学,成为了一名普通教师。
但乡村学校师资匮乏的程度仍让王歆始料不及。
由于老师人数很少,校领导告诉王歆,“不能做专职美术教师,还要兼任语文教学”。
倔强的王歆没有报怨,而是静下心来寻找“拓荒”的突破口。教语文期间,她发现语文课本中蕴涵着丰富的美术因素,教材图文并茂,可以直观地让孩子们掌握语文知识。
于是,王歆带领着同事把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进行有机地整合,研发出一套适用于在农村贫困地区特定的环境下实施的美术与语文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她把这种教学法总结为:以“书画同源”为基础,“语文素养”为核心,囊括文化理解、图像识读、心理学、记忆等方面内容,发展学生“美术素养”。
王歆在教拼音时发现,16个整体认读音节的记忆是一个难点,她和学生一起通过谐音、词组和图画融合记忆的方式,归纳成三排:
第一排“zhi、chi、shi、ri、zi、ci、si”;第二排:wu yun(乌云)、yu ye (雨夜)、yuan yue(圆月);第三排:“yi、yin 、ying”。16个整体认读音节只要记住第二排三个词语,就可以全部牢牢掌握。
为了更加牢固地记住三个词语,王歆还组织学生们画了乌云、下雨和圆月的图形。实验表明,用这个记忆方法,三个月后,甚至一年后,学生们仍旧记忆牢固。
课堂外,王歆还创造了一个心理辅导方法:用画画来说话。
学生发生打架等小摩擦时,她布置他们“画”出事情经过,并表达歉意。于是就会看到不同性格的孩子们对同一个行为的不同“描画”:有的是两个人的手交叉在一起,又握手言和,手的部位被画得特别大,有的是一个人的手搭在另一个人的身上,标注“你好”等等。
彭路是王歆的同事,最让她吃惊和佩服的是,“王歆身上总有着一股狠狠的钻劲”。 “她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术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这是一般老师很难做到的”。
凭借着这种教学钻研精神,王歆获得了多方认可。她的论文《美术,为乡村语文教学开一扇窗》、《创意绘画在小学中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等分别获省、市一等奖。
学生们谈到对王歆的印象,常会不约而同用到两个词,一个是“魔术师”,因为“王老师的课让学习变得有趣”。另一个是“神笔马良”,意思是自已的童年被她抹上了五颜六色而炫彩斑斓。
但学生们不知道,在近十年的坚持中,王歆也曾想过放弃。
丈夫在外地工作,孩子在外婆家,王歆一家三口过着三地分居的生活。“说实话,那几年我一边努力工作着,一边也做着随时离开的准备”。
2017年7月,身患癌症的哥哥临终前拉着王歆的手说的一句话让王歆重新变得义无反顾:“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哥哥会在天上守护着全家。”
这句话给了王歆莫大力量,“研发乡村美术课程,改变乡村美术教育现状,正是我想做的事,我要替哥哥走完乡村教育之路。”
王歆比以前更加努力。她希望用自己的青春,去成就更多乡下孩子的梦想。
除了在校内认真教学,王歆还坚持给6岁聋哑儿童小前同学送教上门;让患有先天性智障、从小被母亲遗弃的小环同学,在画画中慢慢找到了乐趣,努力学习汉字,眼神里开始有了光芒。
王歆很喜欢“乡村美术老师”这个称呼,凭借着自己的教学理念,她获得了不少荣誉。今年,王歆还成为马云乡村教师奖的提名教师。
闲暇时刻,王歆最喜欢画的是大海与沙漠,因为它们是自己人生的参照物。
“我是一滴水,在美术的大海里可有可无;我是一滴水,在艺术教育匮乏的乡村学校的沙漠里,我变得弥足珍贵。”(文/摄 田卫涛)中国故事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