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需要新认识新理念

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中办、国办印发的《纲要》,关键在于进一步提高站位,深化思想认识,高起点谋划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设的是大文化,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正如《纲要》列举的保护传承利用重点任务,包括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协调等多个方面。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文化”两字的深刻含义。这里的“文化”,不是小文化,也不是中文化,是大文化,具有“文明”概念的广阔内涵。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树立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保护、传承、利用等各项工作,我们要建设的既是一条璀璨文化带,也是一条绿色生态带,还是一条特色旅游带。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文化是主线是灵魂,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第一位的要求。大运河沿线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富集的区域,集聚了大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文化瑰宝通过大运河这一条金丝线串联在一起,成为一条流动的文化带。在大运河贯穿南北近3200公里沿线上,有物质文化遗产12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0多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保护和展示。

与多数文化遗产不同,大运河文化遗产有其特殊性:大运河是流淌的、活态的,不是静态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分布不是一个点、一个面,而是由点、线、面共同构成的巨型带状大遗产;大运河文化遗产今天总体上仍在使用,并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是守成的静态保护,而应该是积极的活态保护。这种活态保护,既包含科学保护,也包含有效功能延续和合理利用,是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的更高要求。通过活态保护,一方面维护遗产的价值内涵和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另一方面按照适度、合理、可持续等要求,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水利航运、旅游休憩等功能。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水是命脉和基础,实现主要河段有水和生态改善是当前焦点,也是沿线群众的热切期盼。历史上,运河及运河沿线城镇,都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纲要》鲜明提出要实现主要河道全线有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的治理目标,致力于保护修复一条“有水的运河”。调研中,沿线各地干部群众谈论最多的是水的话题。在河北景县运河边上,满脸沧桑的农民徐连才满怀深情地向我们讲起运河的船夫号子和过去的运河生态,他最大的愿望是“运河常有水,有干净水”。在运河沿线考察,人民群众对运河水的期盼令我们十分感动。

大运河沧州段南北贯穿河北沧州市8个县(市、区),全长253公里,占京杭大运河总长度的近七分之一,是流经城市中里程最长的。目前,沧州正在推进大运河沿线绿化工程,构建“林水相依、绿廊相连、绿块相嵌”的大运河绿色长廊,着力将主城区大运河打造成为“大运河文化重要承载地、城市生态休闲走廊和城市重要标志”。图为大运河流经沧州市区。 沧州日报社供图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保护各类文化遗产、人文景观风貌真实性、完整性基础上,应着力推进运河河道治理。河道治理应以恢复整体河道的基本属性为主,属于自然河道要注重保持其自然性,是人工河道要保护其科学性、生态性。要把运河治理同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和全线关联的主要江河湖溪治理统筹起来,尽可能恢复运河水系的自然属性,产生泽润中华半壁河山的生态效果及其他多种效果。

为做好“水”这篇大文章,运河沿线各地多管齐下,都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治理。江苏淮安市委市政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紧抓实青山绿水规划治理工作。去年以来,共实施382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同时完成17条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新建生态样本河道62条,淘汰一批低端低效产能,创建成了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河北沧州市是京杭大运河流经最长的城市,大运河在这里形成了一处独特的“Ω”形大弯,历史上由于长期缺水少水,河道里杂草丛生,坟冢座座,苗圃、鸡窝等私搭乱建非常扎眼。年近七旬的市民陈立新说:“过去,这里环境脏乱差,到河边遛弯儿,是需要勇气的。”一年前,沧州市在大运河“Ω”形大弯3.61公里河段实施环境卫生清理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河道清淤、垃圾清理、拆迁拆违、生态修复,建起了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现在这里成为群众亲近自然、感受运河的“人气”场所。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人是中心是根本,古镇活化、旅游开发、产业发展等都应紧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历史上大运河曾出现“与民争水”的激烈矛盾,为保运河水位、漕运畅通,官府限制水系区域内百姓用水,屡屡激起民愤。今天,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活化利用、旅游开发、发展产业时,不忘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着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把大运河还给人民。

在大运河沿线考察得知,以文旅融合和村镇建设为载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沿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已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强大动力。大运河淮扬段加快推进盐业盐商主题展馆群、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改造工程,重点打造了邵伯、湾头、瓜洲等运河风情小镇。大运河浙江段沿线集聚了70余个以茶叶、丝绸、湖笔、黄酒、书法、时尚、旅游、金融等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赋予了浙江大运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小桥流水,古巷通幽,漫步在浙江乌镇的古街深巷,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积淀和时代气息相互辉映。从1999年进行古镇旅游保护开发到成为享誉世界的“互联网小镇”,乌镇探索出了一条水乡文旅融合新路,让历史的运河焕发出时代的新貌。2018年乌镇所在的桐乡市接待游客2286.57万人次,同比增长12.61%,实现旅游收入281.68亿元,同比增长15.38%。

在乌镇,世代居住的群众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背井离乡,他们仍然是乌镇的主人,是发展的受益者。这种模式,对现在一些古镇的保护修复是有参考借鉴意义的。但也要看到,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业把某些古镇整体买下来,把原来居民全部迁出或安置到镇外,然后引入商户进来经营。这种模式不仅破坏了历史城镇的真实与完整,不利于相关文化遗产和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也没有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是民族的愿景、时代的呼唤和庄严的使命。《纲要》已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要抓住关键环节,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使大运河重现昔日的神韵并焕发出新的光彩。

提高政治站位,把深入贯彻落实《纲要》作为改革发展重要任务。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上来。应有组织地开展《纲要》宣介宣讲工作,帮助大运河沿线各地深入了解《纲要》精神和规划要求,并及时回应地方关切和诉求。

推进法治建设,抓紧完善立法和健全大运河保护法规体系。在已有法规基础上,参照《长城保护条例》方式,研究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根据区域差别加快地方立法,沿线各省市出台大运河保护管理办法,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广泛开展依法行政、遵纪守法教育,让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内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加强统筹协调,妥善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沿线地方区域之间的关系和《纲要》实施中总体要求与分类指导的关系。建议尽快启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省市之间、区域之间协作的指导,依法协调解决省市之间、区域之间的利益纠纷,指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开展工作,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避免急功近利和盲目乱建;鼓励沿线城市错位发展,因地制宜建设陈展空间,量力而行建设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展览馆;引导地方形成省、市、县、乡、村保护管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由“政府主导”逐步过渡到“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运行管理模式,发挥好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的“两个积极性”;发挥中国文物学会和地方学会的作用,吸纳更多的大运河保护志愿者,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公益性基金会参与大运河保护公益活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通过支持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服务等形式,鼓励非公企业、社会基金、民间团体积极参与。

讲好“运河故事”,加强相关学术研究,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建议组建国家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和咨询机构,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统筹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文化带研究;重点开展对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等的专题研究;高校和科研部门要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各地要完善基层文保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等国际组织交流合作等。

建立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序健康发展。建议进一步明确代表国家行使大运河遗产及附着的土地国家所有权的国家机构及其权利和责任;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对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机构及其负责人职责予以公示,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考核评价体系,接受全社会监督;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干部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建功立业,把推动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考核评价重要标准。

长期以来,全国政协委员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着深厚的感情。从五届全国政协开始,几乎每年都有相关的提案或调研。2019年5月,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言资政。推进大运河保护利用,已成为政协委员的一份文化情怀和历史责任。我们坚信,只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认真抓好《纲要》落实,坚持不懈地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抓下去,中国大运河这条巨龙,定会焕发勃勃生机,展现夺目风采。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