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建造的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充分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推动《纲要》落实,2018年9月和2019年4月,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深入到大运河沿线8省市40多个市区县、50余处大运河文化遗址进行调研。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迎来历史最好时期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尽管今天它的某些功能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却历久弥新、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其中有3个重要里程碑值得铭记:

——申遗成功,让古老的大运河向世界亮出金名片。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中国大运河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既是对中国人民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的认同,又丰富了世界文化遗产宝库。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指明了方向。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州区调研时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纲要》印发,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2月印发的《纲要》,是广泛听取运河沿线8省市、中央有关部委、专家学者意见基础上形成的一份重要文件,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为新时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描绘了宏伟蓝图。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其中一部分至今仍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长度、工程量是世界运河之首,在空间上,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联结了五大水系。作为一条人工开凿的长河,在时间上,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曾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经济、文化和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图为大运河历史河段分布示意图。 国家文物局供图

千年古运河,逢春展新姿。我们在大运河沿线调研时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批示指示和中办、国办印发的《纲要》,极大调动了沿线各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积极性。大运河沿线8省市都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工作组,由省(市)委书记或省(市)长担任组长;沿线省市县(区)制定了各自的大运河保护建设实施规划和行动计划,有力推进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古老的运河正在展现喜人的新姿。

大运河沿线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得到加强,情况令人鼓舞。北京、浙江等地遗址腾退、文物保护修缮步伐加快,北京通州启动了张家湾古镇、桥闸码头总体规划保护等相关编制工作,完成了燃灯佛塔的主体修复工程。江苏镇江扎实推进京口闸保护修复、西津渡提升等34个重点项目,并明确相应投资计划。天津通过建立传承机制、开展传播展示、纳入旅游规划等措施,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天津泥人张、津门法鼓、杨柳青木版年画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河南在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大运河遗产档案和监测系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文献资料和翔实数据。

大运河沿线生态环保趋势向好,景观环境质量和沿岸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目前,大运河沿线各省全面建立河长制,沿线水环境实行按月全面监测,江南运河江苏段、淮扬运河、中运河段进行了全面治理和保护,山东段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苏北段水质整体为Ⅱ—Ⅲ类,河南段水质断面整体达标率4年来提升了67个百分点。安徽加强大运河保护区划内的建设工程管理工作,实施了柳孜运河环境整治绿化景观展示、大运河泗县段环境整治等一批重点项目,以环境整治保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大运河沿线文旅产业发展迅猛,新业态新产品不断出现。在大运河沿线考察,这样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018年,大运河沿线8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超过全国的5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8省市GDP比重达到5%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沿线有93个5A级景区,1217个4A级景区,旅游总收入超过5万亿元,大运河沿线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脊梁带。济宁市委领导介绍说,济宁坚持文旅融合与文经融合一体推动,着力提升大运河济宁段文旅融合品质。他们整合微山县、鱼台县、太白湖新区的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南阳古镇景区等5个景区,启动了微山湖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推出儒风运河休闲之旅、水浒运河探访之旅等15条运河旅游线路。

大运河沿线跨区域统筹协作意识增强,跨区域合作增多。我们考察了解到,大运河沿线区域内水利、交通、文物等部门正在探索建立协调机制。京津冀三地建立了跨区域合作的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和利益补偿机制,并同步治理北运河。在2018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上,由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主导,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杭州西湖、北京颐和园等运河城市景区,联合发起建立运河城市精品景区合作机制,联合打造大运河旅游精品新线路,大运河沿线省市间联动日益活跃。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运河沿线走访调研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值得重视、需要解决的情况和问题:

——保护力度不够,内涵挖掘不深。考察中发现,大运河沿线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有些河段在考古勘探、遗址保护、文物修缮等方面欠账较多,一些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及时保护修缮;有些地方在发展经济、旅游开发过程中,部分遗存被损毁、侵占和文物盗挖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方重视地面景观,忽视考古发掘保护倾向也较为普遍。同时,大运河沿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力不足,一些非遗项目存在传承人年龄偏大、后继乏人,项目展示传播缺乏平台和资金等问题,面临生存发展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文化遗迹底数不清,文保人才短缺。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学者反映,当前大部分运河流经区域未进行过系统考古发掘,地下文物遗存分布情况不清;同时,地上文物遗存情况底数也不清楚,大量低级别和近现代文物遗存在很多地区没纳入保护视野。大运河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历代治水思想、工程、河务、漕运、运河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等,目前对文献档案也缺少系统全面梳理和收集,且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和工作机制。此外,缺少文保人才也是个大问题。目前,基层单位文物保护力量普遍缺乏,招不来、留不住。

——水质较差,生态环境治理薄弱亟待改善。我们在沿线考察时看到,目前水的问题比较突出:在黄河以北,大运河大部分河段常年干枯或演变成季节性河流,部分河道淤积、富营养化严重、水质较差;沿线部分在用古代水利工程管理失范、严重老化;违章建设、违规排放等行为时有发生;有些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农村面源污染整治难度大;大运河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环境、生态等多功能的冲突不断出现。从目前情况看,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解决“有水”是主要矛盾,黄河以南至江浙河段改善水质的“清水”任务则十分艰巨。

——开发项目缺乏统筹设计,同质化明显。大运河沿线各类文化生态资源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径较为单一,部分优质资源长期闲置,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较低,传承利用的质量还不高。调研中还发现,无论是京杭大运河还是隋唐大运河,沿线也出现一些打着文物保护旗号,兴建各类园区、开发房地产等建设项目,跑马圈地现象突出。

——政策法规不完善,层级较低。目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在协调大运河宏观决策、规划建设、多部门协调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还不能满足保护管理需求,现有涉及大运河的相关规章制度也是各管一事,还不能完全覆盖大运河的整体保护。2012年,文化部颁布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属部门规章性质,且仅适用于文化、文物领域。当前,亟须尽快启动国家专项保护立法,有关的法律规章也需要评估。

——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大运河纵跨8个省市,涉及众多行业部门,“九龙治水”现象明显,部门间协调配合还不够,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同时,大运河沿线省际之间、市区县之间不同类型的利益诉求多、矛盾多,协调起来难度大,缺乏跨区域协作的有效平台。

大运河滔滔奔涌数千公里,其北起点就在北京市。通州作为大运河孕育的一座历史名镇,是大运河北端的璀璨明珠。2018年,北京市审议通过《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和《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大力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图为大运河通州段现貌。 马文晓/摄

另外,在沿线的保护利用工作中,还有一些现象令人忧虑:规划设计重“物”轻“人”。一些古镇古村和历史街区的近期及远期保护利用方案,大多关注广场建设、道路绿化等物质载体的改造修缮,有的仿古建筑与当地运河古镇风貌并不协调。功能业态重“客”轻“主”。走访村镇时,现场随机询问当地居民,大多对其所在村镇的保护情况知之甚少;在与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交谈中,普遍感到基层政府期望把古镇古村当成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摇钱树,在功能布局上注重旅游开发,在商业业态上过度迎合游客趣味。文化挖掘重“硬”轻“软”。一些古镇古村的重点文物建筑、遗址、河道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正在积极进行,但对这些村镇的历史源流、民风民俗、运河传说故事、传统技艺等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严重滞后,百姓的运河文化记忆逐渐模糊,与运河的情感联系日渐淡漠。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