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导向,回应“模式”的问题

习近平曾说,“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他还常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等典故,来说明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多样性。

在这次的演讲中,他再次强调,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总有一些人以文明不同、制度不同、道路不同等为借口,搞冷战思维、强权政治,制造交流障碍,对抗而不对话。

对此,习近平呼吁,“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谋求“和谐共处、合作共赢”。

习近平在这里专门提到了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问题。正如他著名的“鞋子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一副药方不能包治百病,一种模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国家的问题。就像中国既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而是支持各国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创新导向,回应“鸿沟”的问题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正在奔涌而至。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影响的将是整个人类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

这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因为,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不仅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发展路径,也可能在“公平与效率”“资本和劳动”“技术和就业”等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

比如,这次科技革命中,新项目的研究、新产品的开发、实验设备的配置等,都需要大量资金和人才。这些条件要求在发展中国家很难得到满足。有数据显示,世界上80%的科技活动都在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的加速度也明显更大。

这就是习近平所说的,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必须引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如何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习近平提出的原则是,“科技创新成果不应该被封锁起来,不应该成为只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同时提出,“设立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和激励创新,而不是制造甚至扩大科技鸿沟”。针对性可谓非常明显了。

习近平给出的方案则是,“共同探讨建立面向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政策制度体系”,让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

规则导向,回应“变革”的问题

在演讲一开头,习近平就谈到了历史。因为会场不远处,就是二战中著名的珊瑚海战役、瓜达尔卡纳尔战役的战场。

二战之后,建立了一个全球治理框架。这个框架,以联合国为主体,包括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机制,为过去几十年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也让世界认识到:全球治理,必须以规则为基础。

当前的国际治理框架和机制,确实遇到了不少挑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一些人搞实用主义、双重标准,对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退群”的事不时发生。

对此,习近平提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但这个变革过程,应该体现“平等、开放、透明、包容”的精神,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遇到分歧通过协商解决,不能搞小圈子,不能强加于人。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