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大脑才是“兵王”标配

搜索识别射击是“巅峰”对决新设立的一个比武课目。

刘宏业是特警学院为数不多的具有实战经历的教员,是搜索识别射击课目比武评判组的组长,全程参与了此项比武课目的构设和评判工作。

比武不同于红蓝对抗,是一个没有对手、单向的、非对称的角逐。换句话说,在比武的过程中,不会遇到来自对手的威胁和攻击。但是,搜索识别射击课目就不一样了,加入了贴近实战的“反向威胁的内容”。

刘宏业解释说,你进入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坏境,考验你的不仅仅是体能、技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你的心理和智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沉着冷静和机智果敢。

这个比武课目确实难倒了许多“英雄好汉”。有的不慎触发了“绊雷”,不得不单腿进行搜索;有的未能正确识别“恐怖分子”和“平民”,结果打错了靶子被扣分,而且只能单手持枪继续搜索。这个课目的比赛结果令很多人大跌眼镜,竟然无一人能打到最后一枪,换言之,没有一个人能见到最后一个靶子就统统“阵亡”了。

对于这一比武结果,刘宏业道出了我们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相对于体能训练,智能训练还需加强。

特战小队武装营救人质也是一个比较考验智能的课目。在约10公里的野外复杂环境里,全面考验一个全要素特战小分队,在遂行武装营救任务时的组织指挥、战场机动、情报获取、装备运用、战术协同以及综合火力打击能力,既是体能技能的较量,更是心理智能的比拼。

小队战术比武课目评判组成员、武警特警学院副教授汪洪海在解读特战小队的制胜机理时说,一支特战小队要想拔得头筹,就必须做到在体能上超越极限、在技能上超越常人、在智能上超越平庸、在心理上超越恐惧。没有一定智能含金量,很难把一个小团队攥成一个铁拳,把各种作战要素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如果说小分队比武课目还可以发挥集体智慧的话,那么抗干扰记忆无疑是最考验特战队员的“烧脑”项目。

抗干扰记忆是个人全能比武课目中最后一个环节,此时,经过前9个比武项目、一个多小时的艰苦鏖战,参赛选手的体能降到了最低点,特别是刚刚结束了武装泅渡后,大家浑身还是湿漉漉的,未能从冷得瑟瑟发抖的状态中调整过来,此时人的大脑处在最低的状态,人的思维能力呈断崖式下降。恰恰这个时候,考验官兵智能的时刻出现了。

进入心理抗压室的时间只有4分钟,参赛队员必须在有恐怖音效的环境中记忆人脸、地图、电话号码等有用的作战信息。

武警四川总队的叶芃中尉和陈鹏下士前后进入了心理抗压室,在前面9个项目的比拼中,叶芃的成绩好于陈鹏,但在抗干扰记忆的竞赛中叶芃成绩大大低于陈鹏。

这是一个非常“烧脑”的竞赛。抗干扰记忆一共有17个要素题目,在全部参赛选手中成绩最好的是答对了11道题。实际上记忆也是有技巧的,有关人脸和略图等形象记忆好记,而数字等抽象记忆难记,不少参赛选手为得高分常常放弃了对数字的记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形象记忆上。

叶芃在个人全能的比赛中获得第16名,被表彰为武警部队“特战全能精兵”。在抗干扰记忆的项目中,叶芃没有像大多数参赛选手一样放弃对数字的记忆,而是勇敢选择了这一个挑战。如果他选择了放弃,竞赛成绩也许会再上几个台阶。但是,叶芃选择了挑战“不可能”。这种向极限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展示了一名特战精英应有的血性。

6天的“巅峰”特战比武,对每一名参赛官兵来说,都是“艰难一日”。特战比武不是皆大欢喜的盛宴,而应成为走向战场的最后一课。唯有在“艰难”的饱和“攻击”中不断超越极限,挑战自我,才能磨砺出赢得实战的制胜一击。(记者 范江怀 代烽 谢析搏)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