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控要点课目中,参赛队员依次通过低桩网。张海辉 摄
隐蔽行军、夺控要点、阻击援敌……伴随着阵阵硝烟和枪炮声,9月19日至20日,陆军“精武-2018”特种部队组军事比武竞赛在南京某陌生地域拉开序幕。
25岁的班长梁跃华带领战友在连绵的阴雨中跋涉,作战靴上沾满了烂泥。刚结束一个课目,他们就要背起沉重的背囊赶往下一个比赛场地,一切都是未知的,“就像真的在战场上一样。”
在这名年轻的特战班长眼里,这场由陆军主办、陆军工程大学承办的竞赛显得格外与众不同:10个竞赛课目连贯考核,全程设置战术背景,综合考察技战术水平,虽然是比赛,但带着浓浓的硝烟味儿。
比武竞赛是军事训练的指挥棒,这些竞赛场上的新变化,折射出近年来特种作战训练理念的转变。
36小时连贯考核,“就像一场作战行动”
9月19日上午,当十几支参赛队站在竞赛的起点时,等待他们的将是36小时马不停蹄的高强度连续考核。
梁跃华和战友们携带战斗装具、背着25公斤重的背囊在丘陵地带穿行,不一会儿迷彩服就湿透了。他们的精神高度紧张,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在竞赛设计者的眼中,这些士兵正在隐蔽行军,准备对某陌生地域实施渗透侦察。“我们以战斗班遂行特定作战任务为背景,按‘渗透、侦察、打击’3个模块设置了10个课目。”特种部队竞赛阶段总裁判长、陆军工程大学军事基础系主任贾卫介绍说。
这10个课目包括隐蔽行军、通过障碍、敌后生存、定向越野、夜间侦察、观察报知、夺控要点、阻击援敌、战场急救9个既定课目和1个临机课目。梁跃华觉得,这些课目串连起来“就像一场作战行动”。
“仗怎么打,竞赛就怎么办。”陆军工程大学政委张碧波认为,这种契合作战进程的竞赛设计更加贴近实战化,能够使参赛队员获得平时操场训练以及单一课目训练难以感知的经历经验。
作为一项已经举办11届的品牌赛事,“精武”军事项目对抗赛的演变过程反映出近年来我军军事训练思维的转变:10年前,第一届赛事只有5项课目,场地全部在校内操场,以单人单项的技能考核为主;如今,这项比赛已经发展成囊括10余个野外实战化课目连贯考核、重点考察团队协作、技战术融合能力的全军性赛事。
陆军某集团军特战旅副旅长杨平均对此同样深有感触。“以前的特战考核,比较注重米数、秒数、环数,单纯考验技能,相当于军事体育。”他说,“现在是用作战过程把所需要的技能串起来,检验参赛队员的综合能力、团队能力。”
比如这次比武中的通过障碍课目,共设置高墙、壕沟、高空障碍、晃动轮胎、水平梯、独木桥6个障碍,综合模拟敌后渗透途中可能遇到的河流、沟坎、断崖等障碍。每一个障碍都要考察队员的心理、臂力、腰腹力量、腿部支撑力量,被称为“从头到脚”的考验。同时,这个课目又是在考察参赛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班长的指挥能力。
实际上,这也是近年来各项大型军事比武竞赛通行的做法。杨平均记得,在2013年举办的“砺刃-2013”全军特种部队比武竞赛上,我军已经开始尝试将带有战术背景的连贯考核方式引入竞赛场。
“当时已经逐步向这个方向靠拢,把几个课目加入实战背景串起来,但是不成体系。”杨平均说,经过四五年的发展,这种比武竞赛模式逐渐成熟并固定下来,按照作战进程设置考核条件已经成为比武竞赛的常用做法。
从单项到综合、从单兵到团队、从操场到战场,杨平均见证了近年来部队比武竞赛模式和思维的转变。“实战化训练理念现在早已经深入人心。”他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