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规则与国际接轨
“快!抓紧时间!”在连续两天的激烈比拼中,不时能听到参赛队员们这样互相提醒。在这场比武竞赛中,时间是最终评判成绩的关键因素。
“我们充分借鉴国际军事比赛‘时间轴’裁评的经验做法,评分体制以时间轴来计算。”贾卫解释说,这次比武的竞赛规则主要是根据课目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加分或罚时,依据用时和罚时等时间要素,确定各参赛班课目竞赛成绩。
在定向越野课目的比拼中,时间同样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为了精准计时,这次竞赛引入了打卡计时系统。记者在起点看到,各个参赛队出发前都要用指卡完成打卡,在比赛中发现情报信息点时同样需要打卡记录。
“定向越野一共分ABC三类目标点,还有假目标点,总共40个。C类目标点得分最高,还有一些目标点有时间窗口,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26岁的陆军某集团军特战旅班长黄康介绍说,“我们要思考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用最优路线完成任务。”
在6分钟的作业准备时间内,这名班长有条不紊地分工。越野过程中,队员们有人负责看表计时,有人负责判定方位,有人负责查看路线,体力充沛的队员帮体力弱的战友背枪。最终,他们共找到20多个目标点。
每到一个竞赛课目,参赛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领取任务卡,卡片上有任务详情和裁评办法。在此之前,队员们获得的资料只有竞赛需要哪些能力,而不知道具体要考核什么内容。
“我们明确竞赛任务时是按照提出能力需求的方式,比如需要参赛队员具备武器操作、班组协作能力,而不是提出课目的考核指标。”贾卫认为,这种借鉴西点军校“桑赫斯特竞赛”的方式更加灵活,能够真实检验参赛队员的能力。
这也意味着,从拿到任务卡开始,队员们只有6分钟的时间了解考核的具体内容和裁评规则,班长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明确分工,作出部署。在竞赛最后的阻击援敌课目中,队员们要使用步枪、手枪,采用立姿、跪姿、卧姿对不同距离的起倒靶进行射击,如此复杂的考核条件对每一名参赛队员都是严峻的考验。
在陆军某集团军特战旅侦察营长孙萌看来,这正是“精武-2018”比武竞赛的魅力所在:“实战就是这样,只有到了战场才知道敌人的情况,非常考验班长的指挥能力和班组的协同能力。”
全程带有战术背景,突出“敌情”意识
作为陆军某集团军特战旅参赛队的领队,杨平均两天里一直在关注队员的表现和竞赛课目的设置。根据他的观察,全程带有战术背景、强调技战术融合、突出“敌情”意识是这次比武的显著特点。
在敌后生存课目中,战斗班到达预定地域后,除了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搭设帐篷,还要由3名队员构筑单兵卧姿掩体,在此基础上担任宿营战斗班警戒的任务。“我们经常讲依纲施训,现在是在实战化训练的前提下依纲,不仅掩体要达到大纲的标准,还要有实战背景和敌情观念。”杨平均说。
实际上,在为期两天的竞赛中,无论是查看任务卡,还是在行军、通过障碍、战伤救护的过程中,参赛班组都会派出队员担负警戒任务,“敌情”意识贯穿了竞赛全程。
在随后的夜间侦察课目中,战斗班派出侦察小组,使用北斗二代手持机、军用地图和夜视装备器材对若干重要目标进行隐蔽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有数名装备夜视器材和单兵激光对抗系统的蓝军埋伏在丛林中,侦察小组要严格按照战术队形搜索前进,否则就容易暴露目标,遭到蓝军火力打击。
记者从夜间侦察课目裁判组了解到,这个课目主要考察参赛队员的军事地形学、夜间基础和搜索技能,但目的并不是单纯考核技能,而是考核队员在实战背景下的综合应用能力。环境的构设、蓝军的加入让队员们犹如置身危机四伏的战场,更能考察他们的训练水平。
在杨平均看来,竞赛第二天进行的夺控要点课目同样体现了综合考察技战术应用的理念。在这一课目中,战斗班组要通过三角锥、铁丝网、地桩网等障碍物,依次投掷手榴弹摧毁堑壕靶、地环靶和窗靶3个目标。整个过程中,3套蓝军对抗系统会利用激光和声音模拟武器射击,穿戴单兵激光对抗系统的参赛队员稍有不慎,就会被击中判为“阵亡”。
“单兵战术基础动作、手榴弹投掷平时我们也会练,但是没有炮火覆盖,没有枪声、硝烟,我们也没有敌情意识。”陆军某集团军特战旅班长任国磊说,“这次非常真实,对面就是‘敌人’,得利用射击间隙往前移动,搞不好就‘阵亡’了。”
杨平均认为,这样的设计理念有助于推动技术和战术深度融合的训练模式。“所有的技术训练都要有战术背景,所有战术训练都要有技能作支撑。”他说,“要按照打仗的实际,打仗需要什么,我们就要练什么。”